1.
最近,“李湘看王诗龄的这个眼神,满是爱意”的一张照片火了,很多人在下面留言:
【资料图】
“像是欣赏她最满意的作品”、“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用这样的眼神看我”......
王诗龄可以说是国民闺女了,许多人在《爸爸去哪儿》认识了这个胖乎乎的小丫头,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超乎这个年纪的懂事乖巧:
节目组抽签分房,她和爸爸王岳伦抽到了条件最差的一间屋子,小姑娘不但没有丝毫难过,反而因为房前种着草莓而格外开心;
王岳伦不会做饭,忙活半天鼓捣出来的一盆“浆糊”,王诗龄依然报以最大的热情吃下去,虽然最后全吐了还是满口的“好吃,因为是爸爸做的”;
节目组安排游戏环节到当地农户家借蔬菜瓜果,王诗龄最后一个从老人家里出来,嘴里不忘说一句“爷爷你在家好好啊”;
有人调侃道:王诗龄过的最苦的日子就是爸爸去哪儿那段时间了吧,但她一点没落差。
满汉全席吃得香,清茶淡饭也吃得香;
就算分到最差的房子,她也开开心心…因为门外有草莓;
就算是爸爸的黑暗料理也吃的香喷喷……
有人说,像王诗龄这样的举手投足,一看就是从小在满满的爱里长大的孩子。
因为有充足的安全感,所以她对外界总是报以最大的善意和热情。
养成这样堪称完美的孩子,作为妈妈的李湘功不可没。
对此,有人说:
“这小胖子多可爱,别说妈妈了连外人都喜欢。”
“谁家看自己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呢?”
这个世界上爱孩子的父母居多,但也不排除有一些父母对孩子并不这么友好,甚至是用“嫌弃的眼神看待孩子”。
“不羡慕别的,羡慕她拥有父母独一无二的爱,她的父母真的超爱她,给了她全世界最大的底气。”
“拥有爱自己的父母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这样无条件爱孩子。”
现实中,一些人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2.
一位网友吐槽,自己和朋友去杭州玩了一天,午饭是在当地的一家萨莉亚解决,总共花费60元。
回家后,妈妈问玩的怎么样吃了什么,她便如实回答。
谁知,这顿人均才三十的午饭,居然得到了妈妈的嘲讽。她讥笑着说:“真会享受啊,我当年去杭州都是吃小吃,吃面条。”
对于妈妈的反应,网友实在无法理解。“她是十几年前去的杭州,那个时候住的就是两三百的酒店了,我这次住的酒店也是两百多,她都不提这个?”
而且现在吃小吃也不便宜呀,还可能吃不饱。外出旅游,三十块钱一顿的西餐已经是非常便宜了。
甚至于,网友这次出去旅游的钱,是从自己一个月一千五的生活费里攒的,妈妈并没有支持一点。
如果说,这个网友家庭条件太差,全家人都过着清贫的日子,妈妈这么唠叨几句倒也罢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位妈妈平时随随便便一件睡衣都要两三百,衣柜里很多条四位数的裙子。
而她的女儿,仅仅因为跟同学吃了顿60块钱的饭,就遭到了她的讥讽。
是不是孩子随身带着馒头咸菜,逛累了就坐在景区凳子上,就着凉水啃一口她才觉得不是“浪费”?
而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父母,其实大有人在。
“我妈,一边嘲笑我衣服没质感很low,一边不给我钱买衣服,一边问我最近缺不缺钱,一边知道我不会张口跟她要钱她就不给我打钱,我真想跟她说一句别装了,不想给别问。”
还有的人因为一份19块9的汉堡套餐,让妈妈对她产生了“过得太安逸”的批评。
原本网友是把这份优惠套餐发在朋友圈分享喜悦的,毕竟如今20元就能吃到汉堡薯条鸡米花可乐四件套的商家实在不多了。
但就是这样一张平平无奇的分享照片引得家长大动肝火:
“长大了会享受了是不是?”
拜托,现在的大学食堂,一份套饭也要15块起步了好不好?
这些家长究竟有没有对当前物价水平的基本了解?
在光速删掉朋友圈之后,网友的心情跌至谷底。
“我觉得很难过,2023了吃一顿汉堡都是罪恶吗,我一定要带着愧疚去读书吗?”
难道我过得开心没有吃过她当年的苦就是一种犯罪吗?
我一没偷二没抢三没参与黄赌毒,怎么到了妈妈嘴里就成了不求上进一无是处只图安逸的人呢?
面对自己的妈妈,她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是沟通的无力。
更魔幻的还在后面,刚刚结束高考的网友,因为点了份外卖就被妈妈按头数落了好久。
这名妈妈先是问女儿“中午吃的什么”。
女儿如实回答点了一份茄子煲外卖。
本以为是妈妈的关心,谁知下一句就开始了数落:
有钱了是吧?为什么不吃早上的剩饭?为什么不自己煮饺子吃?
你以为这位妈妈是为了女儿的身体健康着想,不让她点外卖?
错了。
她认为女儿点了这份素外卖就是在乱花钱,并且在不断控诉:
“我和你爸爸在拼命省钱,而我的女儿却在无节制地造”。
网友忍无可忍回怼了一句“吃十几块钱的饭也叫乱花?”
这位妈妈开启全方位攻击,句句经典:
“你算算账,如果你早中晚都这么吃得多少钱?”
“你知道挣钱不易吗?家里不光你自己,你用自己的钱乘以4口人试试看?”
“我算是彻底看清你了,剩下的钱全部上交!”
这些对话,光是看下来就已经开始窒息。
有网友在外面和同学聚餐,吃到好吃的想和家人分享,结果收到爸爸这样的一条回复:
“这是在哪里吃饭?好丰富”;
“你这样吃,是你在花钱吗?”
“你这是在吃你老爸的血。”
就这么几句话,瞬间就能让孩子胃口全无,甚至在最后AA的时候心里生出无限愧疚。
因为爸爸妈妈在家受苦,所以孩子在外面连吃饭都是错的!
3.
这个世界上有将孩子视作自己生命般呵护的家长,也有仿佛和自己孩子天生是仇人的父母。
在一段视频里,一位妈妈拍下自己的女儿坐绿皮火车时的情景。
因为没有座位,孩子只能蜷缩在过道里。
一开始,女孩脸上还带着新奇的笑容,时间长了,她开始吃不消。
接下来她不得不坐在行李箱上吃泡面,还得时刻注意避让周围的人。
视频下方,是这样一段令人大为光火的文字: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
可想而知,这是女孩妈妈发出来的。
评论区里,有网友不解地问:“为什么要买无座车票?又不是什么急事,出门提前规划啊。”
而这位妈妈的回复更加让人瞠目结舌:
“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究竟孩子做错了什么,要这样惩罚她?
即使是警察带着罪犯坐动车也都有座位,对待仇人也不过如此吧?
正常人的思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我吃过的苦,别再让女儿吃了。
从其他网友的评论来看,这位妈妈甚至还留下更加经典的:“我还没让她捡破烂呢!”
这位妈妈的“仇女”心态已经相当严重了。
在她眼里,让孩子跟自己一起乘火车,还让她吃方便面已经是极大的恩赐了。
慢车无座怎么了?人来人往怎么了?腿蹲麻了又如何?就是要让她吃点苦头。
毕业之后第一次坐飞机,跟家人分享蓝天白云的美景,得到的是这样的回复:
“你过的富人生活,爹娘过的地狱生活。”
满心欢喜,顿时化作一地碎片。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我不知道我配不配毕业旅行”......
在陷入了这样的精神内耗之后,网友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也许我本来就是不配拥有美好生活,因为我家真的很穷。”
多么可悲,父母轻飘飘的一句话,瞬间就能将孩子的积极情绪拉至谷底,甚至葬送他们日后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
因为“不配得感”回贯穿这些孩子终生。
长久以往,孩子会活在负疚感里,同时伴随着安全感的严重缺失。
长大之后敏感、自卑,什么都不敢要的特质会如影随形,总害怕亏欠别人,逐渐丧失主动追求幸福的勇气。
什么都不敢争取,什么观点都不敢表达,逐渐失去跟整个世界接触的能力。
这是在某些家长眼中孩子“废了”的例子。
他们这个时候又会抱怨:
“你小时候不是这么害羞腼腆的,怎么越大越没出息了?”
他们不知道,儿女的不如意,很大程度都来自于他们的管教无方。
他们造成了孩子的遗憾,反过来又指责孩子不够上进。
有人说:“很多人说想回到小时候,我从来没有这种想法。”
除了以上这种彻底“废掉”的人群,还有一群人彻底摆脱了原生家庭的禁锢,成年以后重新“教养自己”,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崭新的自己。
自己赚钱自己花钱的滋味有多爽,不用再受父母的唠叨。
但以上的种种进步和快乐,同时伴随着对父母的怨念和愤恨,以及“不带父母一起玩”的心态。
难道,这是父母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吗?
4.
不可否认,父母这一辈,经历了全社会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高速发展。
他们中的部分人误以为,这是靠他们自己努力改变的,于是就把这样的“经验之谈”放在后代身上,认为“吃苦耐劳”就是无往不利的美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不够成功就是因为你不够吃苦。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时代大环境和个人努力是缺一不可的,而机会和运气有时候往往更重要。
更不要说,在如今这个时代,光是好好活着就几乎要耗尽全部力气。
1952年出生的王小波,1960年出生的余华,是如今许多父辈的同龄人。
但他们对苦难的看法,却跟同时代的许多人截然不同。
余华在《活着》里说: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王小波说得更是鞭辟入里:
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
有人说这些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
但你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苦,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明明有电饭煲,妈妈偏要凌晨4点起床烧柴火煮饭,然后告诉我她很辛苦;明明有洗衣机,妈妈偏要在冬天用结了冰的水手洗衣服,然后给我看她冻肿的手说她很苦;明明有自来水,爸爸却要在40度的夏天去两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然后因为中暑打电话骂我半小时,说都是因为我不孝。”
自己喜欢吃苦也就算了,这类父母还特别看不惯自己的孩子不吃苦,甚至上升到了情感绑架的地步。
穷,并不是吃苦,穷就是穷,吃苦不是忍受贫穷的能力。
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
希望天下的父母不再让孩子吃表面的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