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纯 郭婳 见习记者 左伊杨 通讯员 何同增 龚晓成 谢万波 永州报道
永州市道县上关街道位于县城潇水河东部,总面积约61.4平方公里,区域内人口约3.2万人,下辖5个社区及9个行政村。
近年来,道县上关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聚焦项目建设,以“民生实事”“关键小事”为着力点,用心用情为群众纾困解难。“深入基层、扎根一线,关心关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群众民生民本问题。”道县上关街道党工委书记邓宪勇这样说道。
【资料图】
办好“小实事”服务“大民生” 助力区域建设发展
G207绕城公路上关安置区于2022年下半年正式开工建设,进展迅速,目前已安置拆迁户132户,建筑面积7万㎡。在铺设内部道路时,却碰上了麻烦事。因与县道交汇,内部道路需铺设人行横道,而规划中人行横道的位置却有不少高压电线杆,影响了施工进度。
安居是民生之本,确保安置区建设优质提速,让群众早日搬入新居,是邓宪勇时时放心不下的事情。
“这里是一个道路交汇处,按照设计这根电线杆必须要搬移别处,不然既存在着交通安全隐患,也会影响道路建设施工。”在安置小区的建设工地上,邓宪勇与承建施工方及道县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商量,想办法将杆线搬移。经多方协调,问题终于解决,项目继续推进。安置区建设是民生工程,不仅为搬迁群众建设了一个和谐幸福新家园,更为G207绕城公路项目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固保障,同时也为老百姓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抓项目、惠民生、促发展。上关街道是乡村与县城的衔接处,在城区大干项目建设、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在项目建设中找问题、解难题,以“小实事”服务“大民生”,共同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我们合作社的黑山羊养殖和销售都没有问题,在广东、福建的市场都很抢手,最麻烦的就是门口进出的路。”位于上关街道坝子塘村的道县贵荣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黑山羊养殖、销售,目前已经在项目上投入了140万,待养殖规模成熟后,预计每年利润可以达到50万,项目发展前景良好。
而合作社门前的土路却成了困扰负责人宋贵荣已久的事情。不说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天晴时运输车辆也无法直接进出,每次外运都需要大费一番功夫。
“我们积极帮助你争取项目申报和立项,现在先通过其他方式修补路面,让羊能顺利运出去,不耽误销售。”邓宪勇说道。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目前,贵荣种养专业合作社新建的1100平方米的厂房可投入使用,合作社门前的道路建设也正在协调推进中,其他项目配套保障也在同步建设中。
抗旱保种助生产 以粮食安全保障乡村振兴
不论是项目建设工地,还是走进正在种植晚稻的水田,邓宪勇迅速切换工作模式,但他的关注点始终不变——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
7月以来,道县持续高温少雨,上关街道辖区部分行政村的农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田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正值“双抢”尾声,此时缺水意味着耽误晚稻插秧,对全年的粮食生产都将有很大影响。如何有效应对旱情?最重要的是解决供水问题。
上关街道七里岗村以水稻、柑橘种植为主导产业,村里水稻种植面积1400余亩,是上关街道两个绿色高产优质稻粮食生产千亩示范片区之一。因临近潇水河,虽然阳光暴晒着田地,村里稻田的水量却一直十分充足。记者在田间采访时看到,20余位农户正在忙着抛秧、插秧。“目前水资源宝贵,我们一定要科学用水,每次抽水、放水必须要安排专人负责,在生产的关键时刻必须要保证秧苗能插下田。”
为了缓解干旱,保证不时之需,七里岗村还定期抽水将山塘蓄满。“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下雨了,我们定期从潇水河中抽水到村子里的山塘蓄水,再根据种植需要定时定量给农田放水,有效缓解了干旱对我们村晚稻种植的影响。”七里岗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刘文华说道。
连日来,上关街道及下辖村(社区)的党员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带领广大群众全力以赴做好抗旱保种各项工作,在田间地头协调督促各村切实履职,及时落实气象预警、监管协调等职责。出现旱情的行政村采取河道抽水、打井等方式为稻田“解渴”,有效把旱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非遗文化 指尖传承
“五月五,闹端午,龙船下水打烂鼓。”道州龙船赛习俗历史悠久,2023年端午期间,百余条龙船在道县潇水河上展开了壮观的龙舟竞渡。道县素有“龙舟之乡”的美誉,2020年12月,道州龙船赛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道县人而言,龙船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有人爱扒龙船,有人爱造龙船,有人爱乘狮虎造型的大龙船迎风竞渡潇水,有人爱雕刻掌上小龙船,指尖翻覆、感受人生百态。
住在上关街道水南社区的周承云,正是一位善于雕刻木质小龙船的能工巧匠。他出生“木匠世家”,受祖辈、父辈的影响,对龙舟有着深深的情怀,年少时就跟着父辈学到了木工的好手艺,他雕刻的龙头、小龙船十分精美,得到了许多顾客的青睐。
周承云今年75岁,与龙船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多年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传承人,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曾经也有人来向周承云学徒,但因耐不下心、吃不了苦,中途便都放弃了。
“我觉得您还是要真正找一个比较固定的传承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之前也跟您说了我的想法,我们想办法将您的心愿广而告之,让想来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来您这试一试。” 邓宪勇说完,便立即拨通了团县委的电话,希望能通过团组织的帮助,推荐一批有意向学习小龙船雕刻的年轻人,来周承云的龙船作坊学习雕刻技艺。
空时,邓宪勇经常来到周老先生家中,了解老人家的生活和制作龙船的情况。他深知老人为传承人的事情困扰已久,总希望自己能为老人、为传承这门手艺做些事情。这一次,经过团县委的推荐,物色的几名年轻人对龙船非常热爱,对雕刻小龙船也颇有兴趣。当天下午,这些年轻人就来到周承云的龙船作坊,上了第一堂“龙船雕刻体验课”。
“只要找到有年轻人愿意来学,我都愿意将自己的手艺全部传授给他们。”周承云和妻子二人合声说道,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到这一幕,邓宪勇也开心起来。
“作为基层的一名党组织书记,关心关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同时,按照全县统一部署,结合我街道实际,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科学谋划产业项目布局,提升片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构建高品质发展的上关街道。”聊到上关街道未来的发展,邓宪勇胸有成竹、满怀信心,他一直在心中规划着街道高质量发展的“设计图”,擘画高品质幸福图景。
记者手记:
答好一张城市建设卷与乡村振兴卷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如何将大事小事都有条不紊理清、办好,记者在上关街道党工委书记的身上看到了他的答案:对于宏观发展,始终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细微处工作如何开展,找问题要找关键,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用实际行动和效果来赢得百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