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 作者 聂锦芳

变与不变:马克思文本研究20年

——《清理与超越》修订版后记


(相关资料图)

《资本论(第一至三卷)》,德文,1929年阿尔弗雷德·克罗纳出版社出版于德国莱比锡。是早期传入中国的德文《资本论》原著。 东方IC供图

最近20年来,可以说是马克思文献编辑、出版和研究相当活跃的时期,密集的文献材料和大量考证成果使得20年前写作《清理与超越》一书时我掌握的相关信息或者显得过时。为此,我将原书第一章《马克思文稿的构成及其命运》中的第三、四节合并为“马克思重要文本的刊布、流传和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将第二章《马克思著述知多少?》中的第四节《MEGA2已经出版的卷次及其收文情形》经过大量补充、校订后挪入,作为第一章的第四节。至于第二章的其他内容我均删除了,基本的考虑是,随着新文稿不断被发现,使得当初我试图以“部”或“篇”为单位、从“书志学”(bibliography)方面对马克思著述的总体数目进行清理,既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其准确性更容易随时失效,这样这种统计工作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原书第三章《马克思的文本世界》是篇幅和容量上最大的一章,这次修订,除了在“笔记世界”中增加了2019年出版的MEGA第四部分第14卷收入的“危机笔记”外,其他篇目没有做更换。但因原来“写作《资本论》的历程”中《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1867)和法文版(1872—1875)是作为两部文本介绍的,这次我将有关第一卷的6个版本(1867、1872、1872—1875、1883、1887、1890)统合起来作为一部来看待了——这样,增一减一,总数依旧未变。

但是,这只是选目上的简单考量,这次花费最大精力的修订,是对于这些著述所关涉的文献学问题的重新考察、梳理和完善。我分两种情况来处理:其中的49部(篇)我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作为原书的第三章、现在作为第二章保留下来,所涉及的文献学信息,过时的替换,遗漏的补充,错误的修正,有的则是重写的;鉴于“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在马克思文献学研究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与其他著述混在一起同等对待并不合适,所以我根据自己掌握的最新考证成果,单独设了五章,一一进行了详尽的清理,这是本书最大部分的增补,占了全书近40%的内容。

此外,鉴于最近20年来马克思新文献的刊布促进了文本个案研究的进展,我当年所指称的“‘通行本’研究的遗漏”和“经典研究中的空白”的状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此,我删除了原书第四章《马克思文本的研究现状》的内容。

从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旧作,让我感到欣慰的,除了以上提及当初选目的眼光和判断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更有我关于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和方法的阐述。后者构成了此书三分之二的内容,尽管我知道,不仅在那个时期,就是就目前来说,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论,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研读和思考、磨练和波折,我依然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它们是切中肯綮之论,非常重要和关键,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和落伍。这样,本书对原书涉及这两部分的内容,除了校订注释之外,我没有做修改,包括对一部当时很有影响的著作的评论。不仅如此,为了凸显这种思路和方式的传承和当代性,我增补了《五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的转变》两章,将原书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种新的研究动向》有关洛克莫尔的内容并入前者,而将原书第六章《前苏联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特点》的内容,一部分删除,一部分插入新的第八章《马克思文本解读中的五种类型》(原书第五章)中。借此想表明,现在的我依然执著于20年前形成的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当代方式”的理解,也算是一种“矢志不渝”吧。

但是,当修订完此书,看着桌子上面厚厚的打印稿,我心里并没有满足和轻松之感。严格说来,所谓“意旨”“基础”“方法”云云,还只属于文本研究的前提性思考和“清理”工作,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思想研究水准自然而直接的提升和“超越”。尽管20年来,经过学者们的努力,涌现出一批成果,取得一些进展,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态势。我自己也和学生通力合作,在马克思诞辰200年之际推出12卷本《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这样篇幅比较大的研究论著。但必须承认,奠基于文献、历史和现实之上厚重的成果依然相当有限。举例说,2012年MEGA第二部分就已出齐,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国内外学界切实根据马克思留存下来的庞杂的原始手稿以及文献专家做出的大量考证成果而对《资本论》复杂思想进行新的阐释,并置于20世纪资本社会发展、资本批判理论变迁和当代全球化严峻局面的宏大背景中检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论著依然鲜见。正是基于这种考量,虽然自知学识和能力均很有限,我近年来一直围绕这一课题勉力深研,希冀与国内外同道一起攻关,力求在这一领域有所推进和突破。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