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板块早盘回暖,康希诺生物上涨23.67%,报32.65港元;亚盛医药-B上涨14.35%,报27.10港元;泰格医药上涨11.63%,报48.95港元;荣昌生物上涨6.42%,报39.80港元;百济神州上涨5.47%,报121.40港元。
目前,医疗反腐对行业中长期发展构成利好,但短期确实有一些不确定性。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不会因反腐而降低,医药的消费属性仍在,医保的支出仍持续增长,23年1-6月医保支出增长达18.2%。估值明确底部,目前TTM估值约26倍,考虑到新冠影响,距离22年9月底的估值大底向下空间有限。根据Q2基金持仓分析,全基持仓7%左右,经过一周的情绪宣泄,全基医药持仓或在5%以内,严重低配。整体上医药短期回避反腐影响,中长期看好创新发展,当前医药赔率和胜率都很不错,值得重点配置。
如果你想了解创新药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我们研究院撰写的《2022-2027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价值分析研究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创新药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创新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相关资料图)
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从数据上来看,中国自主创新的新药申报和批准数量持续增加,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402件、448件、528件,申请总量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类创新药上市注册申请品种数连续3年达到或超过10个(10个、25个、16个)。2018年以来,共有35个1类创新药品获批上市。
从治疗领域看,2022年NMPA批准的新药中,抗肿瘤(实体瘤+血液瘤)药物独占鳌头,占比44%(22/50);治疗新冠药物(口服药+疫苗)位居第二,占比10%(5/50);其次是血液疾病新药(4,8%)、非新冠类病毒感染新药(3,6%)、免疫系统疾病新药(3,6%)等。
创新药物研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家的中长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专门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目的是创制一批对重大疾病具有较好治疗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降低对国外新药的依赖。
2021年,美国在全球创新药销售额的占比超过一半,而其他发达国家中,欧洲五国占比达到16%,日本韩国占比达到8%,中国仅3%,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美国市场来看,美国药品的销售收入主要来自于创新药,2021年,美国创新药销售收入占比接近80%,预计2025年创新药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82%。
2021年,美国共计获批创新药50款,较2020年减少3款。其中,化学药获批36款,占比72%;生物药获批14款,占比28%。
我国创新药行业主要有五家企业,分别为景峰医药、哈三联、海翔药业、华东医药和冠昊生物,五家企业各自侧重领域不同。其中景峰医药主要从事以化学药为主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而冠昊生物主要侧重于新型医用植入器械产品的研发。
传统平台型大药企。这类企业普遍具备强大的临床和商业化能力,产业链完备,可通过自主研发或品种引进,形成数量众多的产品梯队,抗风险能力较强,未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更多进行产品层面甚至公司层面的并购。若能赶上技术进步浪潮,尽早完成由仿入创转型,长期脱颖而出的概率相对较大,这类药企更可能具有永续增长率。相关公司: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翰森制药、石药集团等。
特色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或在某一技术领域具有突出优势。例如精麻领域特色龙头企业,双抗领域: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细胞凋亡领域:亚盛药业;ADC:荣昌生物等。
过去为中成药或原料药等其他主营业务,较早转型布局创新药。随重磅品种临床数据发布或报产及获批,可能阶段性带来较高弹性。相关公司:众生药业、浙江医药等。
……
创新药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在我国,按照2007年出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界定,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2016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将化药新药分为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其中创新药是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2020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了《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将治疗用生物制品(生物药)分为创新型生物制品、改良型生物制品和境内或境外已上市生物制品。根据这两个文件以及当前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可将1类、2类化学药和治疗用生物制品归为创新药。
根据我国《“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明确的“十四五”期间全民医保总体目标,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实现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健全。
如果说创新药后端的支付体系掐住了公司成长的命脉,那相对前端的参照药选择则决定了一款创新药产品一开始的方向,同样会影响到最终创新药的定价体系。近年来创新药新靶点、新机制、新产品上市时间越来越快,新药适应证越来越广,参照药品的遴选对于一款创新药的上市越来越关键。
医保局发布的《关于〈谈判药品续约规则〉的解读》,提出在“保基本”“患者受益”的前提下支持创新,继续贯彻“价值购买”,绝不是“价格越低越好”的随意砍价。随着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日趋成熟,政策框架逐渐完善,国产创新药的商业化环境持续改善,如何抓住医药健康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最大化体现创新药的临床价值,始终是行业在探索和寻找的共识。
实际上,创新药近几年持续受资本追捧,尽管在寒冬之下,投融资依然活跃。在ADC药物、PD-1、细胞治疗等热门赛道上,不断有资本加入跑马圈地。业内认为,这些赛道的中国新药研发,有望快速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创新药首先从实验室发现新的分子或化合物开始,经过动物实验了解其安全性以及毒性反应,了解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作用部位,和作用效果,再经过首次人体试验,经历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证实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制之后,才可以获得药物监管机构的批准。先后经历10到15年的时间,耗资可达数十亿美元。
未来,创新药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2022-2027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价值分析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