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飞 卢馨怡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全国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带动钢铁、石化等流程型工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十年间从3.3亿千瓦增长到13.8亿千瓦……
百川归海,向绿而行。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湖州举行。活动期间,涉及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生态资源保护红线、林草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多项重要成果发布,全景展现了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资料图】
强化低碳科技创新 经济绿色转型动能澎湃
“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生态系统碳汇稳步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发布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重要成果时说。
三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双碳”工作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谈及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2022年,我国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多领域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20万亿元。
近年来,随着能源技术不断提升,国内稳步推进氢能、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工业领域用作原料、材料的煤炭年转化量超过1亿吨标准煤。
“2022年,国内10种重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总量比2012年提高约1.4倍。”赵志国说,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也加快推进,截至今年6月底,国家层面共创建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3家。绿色工业园区平均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赵辰昕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履行‘双碳’协调职责,坚持以我为主、保持战略定力,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方式,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人为活动干扰减少 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
历时3年调查评估,使用卫星数据约4.35万景,实地核查样点约118.29万个和生态系统观测样方2502个,累计行程约108.75万公里……活动期间,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发布了《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成果》。
该调查评估发现,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灌丛、草地)质量持续改善。
“过去十年,我国为全球贡献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防沙治沙工作也走在世界前列。”国家林草局副局长谭光明介绍,以三北工程建设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重点区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调查评估显示,我国生态本底脆弱,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水平仍较低,重要生态空间被挤占的现象依然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当天,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该蓝皮书表示,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
据悉,这是我国首次以蓝皮书形式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成果,由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首次全面完成全国陆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为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吴海洋表示,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完整保护起来,实现了对重要生态空间、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的大规模、整体性保护,可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产和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