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A股主要股指表现不及预期后,个别分析人士将“砸盘元凶”,指向了量化资金。
(相关资料图)
面对市场质疑,量化私募大佬们纷纷坐不住了。当天晚间,九坤投资创始人王琛、灵均投资董事长蔡枚杰,均转发了一篇“量化才是大A脊梁”的相关文章。
部分量化基金经理以实际行动“自证清白”。第一财经记者独家获悉,准星量化创始人汪沛已联合几名百亿量化创始人,向全国政协、证监会实名说明自己28日当天的实际操作,并表示量化基金不会执行如此大规模的激进卖出。
谁在砸盘
28日,在系列重大利好下,上证指数收盘时1.13%的涨幅,并不能令投资者满意。当日盘后,一篇“量化基金是今天砸盘主力军”的文章,迅速在资管圈散播开来。该文章的大意,是大盘“开盘即上涨5%、大量个股开盘上涨7~8%以上”的盘面,触发了量化交易系统的卖出指令,大量个股遭卖出,打压了买入的多头。
对于这一说法,量化机构们迅速做出反应。
汪沛告诉第一财经,针对上述言论,自己已联合多名百亿私募创始人,向全国政协及证监会客观阐述28日当天量化机构们的具体操作。
汪沛还称,基于周末降低印花税等多项实在的利好,他在28日盘前评估了A股市场大规模涨停的可能性。但当天9:25开盘集合竞价结束后,他发现关注的4450只股票中,只有23只以涨停板开盘,占比0.517%,远远低于预期。
“量化基金是不会这么激进卖出的,只会细致拆单、缓和而均匀地卖出一篮子极其分散的股票。”汪沛说,根据以往经验,他认为这可能是游资拉高出货的惯用手法。
汪沛告诉记者,量化策略的开发,需要在历史行情中进行复现(量化人士称为“回测”),会在实际交易中尽量降低对市场的影响,这样才能使得实际的交易结果和回测结果尽量一致。开盘大幅拉高后,再不计成本地卖出,这种操作对市场的影响很大,无法用量化投资的框架进行历史数据的有效统计分析,更多的是依靠主观交易的经验,并且需要很强的“赌性”。
“周末的利好会带来多少跟风盘,基本只能全靠经验判断,无法用更加科学的量化投资策略框架来分析。所谓”量化砸盘“,究竟有何依据呢?”汪沛反问道。
而当天拉高卖出的背后,是否真的是游资所为,尚需更多数据支撑。通联数据显示,28日—30日共计39家游资登上龙虎榜,总成交额148.52亿元,在全市场成交额占比1.32%。
“量化不会因下跌减仓”
除汪沛外,百亿量化私募聚宽投资也撰文称,目前A股最主流的量化产品,是指数增强和市场中性产品。以聚宽为例,指数增强产品的规模,约占公司总管理规模的85%。量化指数增强产品,是在对标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化的方式进行股票优选,从而获得指数收益(beta)以及超越指数的超额收益(alpha)。因为量化主要预测“相对好坏”,而非“绝对涨跌”,所以量化选股策略几乎都是满仓运行。
“指数增强策略,每天的卖出和买入都同时进行,不管卖出了多少,一定会买回来同等金额的股票,尽力避免暴露beta敞口,始终保持总仓位不变。量化投资不是赌指数上涨或下跌,更不会因为市场下跌就跟风卖出,因为机器并不会恐慌。”聚宽投资称。
王琛、蔡枚杰也在28日晚间转发了一篇“量化才是大A脊梁”的文章,该文主要观点包括量化基金赚的是个股非理性交易的钱,而不是大盘涨跌的钱;量化投资对A股起着稳定器的作用等。
市场下跌过程中,量化机构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中信证券2022年4月15日的一篇研报写道,当年一季度,A股在春季行情的热盼中开启,却以一根实体大阴线收官。同年3月1日至18日,上证指数累计跌幅达到了6.1%。但在该轮下跌中,量化策略未因市场下跌而降仓规避贝塔风险。
上述研报认为,从宏观交易金额方面看,主观股票策略的交易量,远小于量化股票策略,说明其对市场短期波动影响更小,但其持续同方向的交易叠加却会影响市场中长期趋势;量化股票策略则通过频繁交易寻找市场短期机会,但净买卖却在零附近,且方向缺乏持续性,因此对市场中长期趋势影响有限。
中信证券认为,量化策略的交易模式随市场波动切换更加明显,下跌趋势形成后趋势交易占比明显增加,而在下跌趋势结束后又能迅速减小趋势交易占比,而且在趋势的中后期反转交易占比又会有所增加。
延伸阅读
吵翻天!都是量化的错?量化“砸盘”质疑声四起 量化私募隔空开怼
市场又喊量化背锅了!“加强私募量化监管”传闻再起 实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