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晚,文学里的家与国——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读者见面会在2023年南国书香节主会场6号会议室举行。


【资料图】

时隔八年余,王跃文的新长篇《家山》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湖南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对于这样一位有着广泛知名度、拥有千万读者的畅销级别的作家,他与人文社约定的八九年中一直在憋着一部“大作”。

从确定写作方向,签下出版合约开始,从喧嚣的畅销书影响力中回归相对静默的八九年中间,王跃文搜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方志,钻研户籍田亩制度、捐税征收方式等等,多次重返乡间田野做实地勘察。

直到一方水土和那些村民已鲜明生动鼓涌于胸口,他才投笔于纸上,娓娓道出那些鲜活的故事,写到动情处多少次泪湿衣襟。

一脉相承的山水田园之美

54万字的《家山》萃取地域风土之精华,描写南方乡村沙湾在上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耕织生活、时代变迁,勾勒中国乡村的社会形态、经济关系、伦理秩序、风物人情嬗变。

它包含了王跃文的经历、思考和情感的人生积淀,凝聚了王跃文全部的生命体验和感悟。

小说着眼于湖南的普通村庄沙湾中五代乡民的日常生活,刻画了一批时代变革之际乡村人物群像。

如黄埔军校毕业的劭夫、留日归乡的扬卿、省城求学回来的齐峰等先进青年,他们倡办乡村小学,义救“红属”,修建水库,和村民一起经历了抽壮丁、大洪水、征赋纳税、乐输抗捐、婚丧嫁娶等等人间悲喜剧。

《家山》深得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精髓和神韵。极其注重对人物的传神勾勒,几笔就写活了一个人物。小说极富“人情美”、山水田园的美、耕织劳作的美,这些美学特征是湖湘文学作品的传统底色。从沈从文到周立波,再到《家山》,是一脉相承的。

乡村是最大意义上的中国

王跃文庆幸自己是一个乡下人。他认识到,乡村是最大意义上的中国,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而不是在城市。文学表现好了广大乡村,就真正表现好了中国和中国人。

他重新审视和领悟家乡充满灵性的山水风物,含蓄敦厚的情感方式,质朴纯真的人情人性,重义轻利的乡村伦理,这一切都进入到《家山》中,成为他“乡土写作”的宝贵经验。

在写这部小说时,王跃文总有种化幻为真的感觉,笔下的人物都真实地活着。写小说里的人死了,他会痛苦得流泪。写小说里诞生新的生命,他也会高兴得泪湿双眼。

“我如此真诚地写下《家山》,笔下的人和事都让我震撼,让我感怀。与其说是我塑造了小说中的那些人物,倒不如说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时刻在洗涤我的灵魂。”

《家山》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写出了一个族群甚而是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蓬勃的生命力量。阅读《家山》让人看清我们民族的来路。文学正是要在这样的时代号召下辨析、总结和合理利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创造具有新时代审美精神的作品,《家山》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旭歌图/主办方提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周欣怡校对 | 潘丽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