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

利用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以组建成一个新电池,即当一个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之后,还可以用电能使化学体系修复,然后再利用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所以叫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市场上主要充电电池有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铅酸(或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


(相关资料图)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化石燃料有限,从而引起后续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冲突加剧。建立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体系,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新型二次电池作为一个重要角色,是当前国际竞相研发的热点,并已成为新一代信息通讯、电动汽车、储能电站与能源互联网等重大应用的关键环节。

各类储能技术中,二次电池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很大,和可再生能 源电力的衔接能力也很强。从适用的能量和功率范围来看,多种二次电池覆盖了绝大多数储能应用的技术需求,普适性以锂离子电池为最。总体而言,能量相关指标在二次电池技术层面的重要性最大,高比能量(即质量能 量密度)二次电池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前沿潜在应用场景最多。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二次电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

一次电池相比,二次电池已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化学“电源”,具有电压平稳、安全可靠、价格低廉、适用范围广、原材料丰富和回收再生利用率高等优点,是当前国际上竞相研发的热点,也是新一代信息通讯、电动汽车、储能电站与能源互联网等重大应用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石油资源面临危机、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这个双重社会背景下,市场的迫切需求使新型二次电池应运而生。其中,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等新型二次电池备受青睐,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并已形成迅猛发展的产业。

2022年中国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用锰量13万吨,同比下降超4%,主要是因为以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锰酸锂电池受锂盐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出货量显著下滑,导致锰酸锂电池用正极材料出货量从2021年的10.9万吨下降到2022年的6.9万吨,同比下滑37%,进而影响到二次电池用锰需求量下滑。GGII预计到2030年,二次电池用锰量有望超70万吨。

二次电池行业市场应用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电动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很长。由于极端的工作温度、每年数百次的部分循环以及不断变化的放电率,电动汽车应用中的锂离子电池在运行的前五年中会严重退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其设计使用寿命约为十年。然而,即使这些电池不再满足电动汽车的性能标准,它们也可以使用第二次寿命,这通常包括保持总可用容量的80%,并在24小时内实现仅5%的静止自放电率。再制造后,这种电池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以满足要求较低的应用,如固定式储能服务。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备受青睐的一种新型二次电池。传统的一次电池放电完后就报废,没法再次充电,处理不当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内阻较大,负载能力弱,一般在小电流、间歇性放电的条件下使用,例如遥控器、无线鼠标、电子手表等。而二次电池因为可通过可逆的电化学反应实现再充电,也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可用于但不限于一次电池的领域,比如电动车、无人机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

从锂二次电池的应用领域来看,未来锂二次电池在动力领域的应用将成为行业的主要增长方向。动力电池含汽车、电动自行车等,出货量占比从2016年的49.4%增长到2020年的68.5%,预计未来10年占比将进一步增大。

动力电池的头部效应显著,多寡头格局趋于稳定。从动力电池的出货份额来看,主要玩家为中国宁德时代、比亚迪,日本松下,韩国LG化学、三星SDI,其技术积累深厚、规模优势明显、绑定整车厂客户,逐步形成多寡头稳定态势。前三名玩家的出货量之和的年占比逐年增加。

电动汽车向主流应用的转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汽车价值链,现在也即将破坏储能价值链。未来需要处理数以百万计的电动汽车电池已经导致了新的回收和再利用产业的出现,创造了新的价值池,具有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将其整合到我们的电网中的新潜力。虽然这些行业面临着市场创造前沿的严峻挑战,但企业及其监管机构有权采取行动,定位自己,以获取二次电池所承诺的价值。

全球锂二次电池市场逐年增长,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相对于2019年翻倍。2015-2019年全球锂二次电池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速达19%,2019年市场规模为45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二次电池市场需求将增至944亿美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二次电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