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活性多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抗菌肽的是1980年由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经注射阴沟通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定名为Cecropins。
中国抗菌肽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中国抗菌肽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最初,人们在研究北美天蚕的免疫机制时,发现其滞育蛹经外界刺激诱导后,其血淋巴中产生了具有抑菌作用的多肽物质,这类抗菌多肽被命名为天蚕素(Cecropins)。后来,从其他昆虫以及两栖类动物、哺乳动物中,也分离到结构相似的抗菌多肽,有70多种抗菌多肽的结构被测定。
(资料图片)
1980年后的数年间,人们相继从细菌、真菌、两栖类、昆虫、高等植物、哺乳动物乃至人类中发现并分离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由于这类活性多肽对细菌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因而命名为“antibacterialpepitides,ABP”,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为抗细菌肽。随着人们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某些抗细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因而对这类活性多肽的命名许多学者倾向于称之为”peptideantibiotics”一多肽抗生素。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抗菌肽行业市场投资策略及深度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快速查杀靶标,并且其中很多是纯天然的肽,使它迅速成为潜在的治疗药物,抗菌肽的治疗范围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真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
近年来,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带来诸多危害,业界正在寻求抗生素的替代产品。抗菌肽被认为是对抗生素有良好替代性的新型产品。抗生素的杀菌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但是这种杀菌方式容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分为膜损伤型和非膜损伤型,区别在于抗菌肽的再取向是破坏质膜结构的还是穿越质膜到达细胞质中的。目前,抗菌肽除了天然来源外,还可通过酶解、基因工程和化学合成等方式得到。
随着全球的抗菌肽品种进入到临床阶段,抗菌肽药物与耐药菌的时间争夺赛即将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全球多肽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大约500亿美元左右,国内的多肽药物市场大约有500-600亿元人民币的份额。
全球多肽市场有85%市场集中在肿瘤、糖尿病等慢病治疗领域,急救和手术辅助用药占15%左右。我国已上市多肽药物达40余种,主要涉及免疫、消化道、抗肿瘤、骨科、产科、糖尿病和心血管等七大领域。而在传统抗生素占主导地位的抗感染领域,多肽药物应用则几近空白,这也为抗菌肽创新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016-2020年,我国抗菌肽市场规模处于稳定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0%以上,发展到2020年,抗菌肽市场规模已突破100亿元。抗菌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预计2026年,我国抗菌肽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元。
抗菌肽在作用机制、对机体的免疫作用、产生方式方面与抗生素不同,拥有着抗生素所不具备的优势,其是抗生素的替代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抗菌肽的开发和应用成为抗感染领域关注热点。现阶段,我国从事研究和生产抗菌肽的企业有深圳圣西马、广东海纳川生物、中农颖泰、江苏普莱医药、康元生物、东宝生物、蔚蓝生物等。
自2020年7月1日起,我国饲料行业正式迈入“无抗”时代,“饲料禁抗”为抗菌肽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医药领域,抗菌肽亦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目前全球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菌肽品种已达到三十余个,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基于抗菌肽的抗菌剂、抗菌佐剂、抗菌免疫增强剂、抗菌药物将逐步进入市场。
据数据显示,预测2025年中国抗菌肽市场规模为147.36亿元,预测2021-2025年中国抗菌肽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7.08%。
本报告根据抗菌肽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抗菌肽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抗菌肽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抗菌肽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是抗菌肽企业、学术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抗菌肽行业市场投资策略及深度预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