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位于宁夏平原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之间;贺兰山,历史上著名的“军山”,千百年来,见证着大小战役,始终捍卫着宁夏平原的安宁;今天的贺兰山,依然承担着守护“塞上江南”的重任。

一座


【资料图】

与骏马渊源深厚的山

贺兰山四周被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卫宁北山、银川平原所环绕,绵延200余公里,山势总体近南北走向。山体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面积60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

银川平原上,如果在行驶的车辆中观看贺兰山,这座山脉就活了起来,它像与人赛跑的一群骏马奔驰在天际。看着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想起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四·灵州·保静县》中对贺兰山定名的说法:“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駮马,北人呼駮为贺兰。”另一说法是西晋时期,匈奴“贺兰氏”、“贺赖部”曾经驻牧于山麓,他们用部落名“贺兰”来称呼这座山脉,这个命名得到隋唐以后人们的认可。关于贺兰山的定名,学者们的争议很大,不管如何争辩,贺兰山无疑与骏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秦汉以后,占领贺兰山地区的王朝,都在这里牧马以充实国力。蒙古人是与马为伍的民族,“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到了明代,宁夏北部的贺兰山麓依然是重要的牧马区之一。明王朝还通过茶马互市,获得更多的战马,他们在西北地区设立马市13家。贺兰山的山口,成了马匹交易的通道。

清代宁夏牧马业的终止,是因为宁夏平原大量土地的农耕化,黄河水浇灌的富庶田园代替了昔日的牧马区。从此,贺兰山东麓再也看不到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观了,只有贺兰山斑驳的骏马岩画,还能让人想起这座山脉曾经与骏马千丝万缕的联系。

贺兰山

连石头都让人痴迷的宝山

山麓荒漠草原土层瘠薄,多为粗骨淡灰钙土、砾石新积土。植被的种类也比较贫乏,草群低矮,覆盖度低,外貌灰绿,退化严重。图为贺兰山三关口长城一带的景色。

在贺兰山的中北段,盛产“太西煤”,贺兰山除煤炭之外,还出产石英岩(硅石)、辉绿岩、黏土、铁矿、磷矿等矿石,这些矿石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但它离普通百姓的生活较远。

“沙枣子开花香天下,塞上江南好宁夏,东有黄河一条龙,西有贺兰山宝疙瘩。”宁夏的土特产中,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发菜被称为“五宝”,这五宝,都产在贺兰山上或者贺兰山洪积扇上。

贺兰石在清康熙年间开始被人开采利用,道光年间江南艺人来到宁夏,带来了制砚技艺。如今,随着储量的减少,贺兰石越发显出它的珍贵。人们开始在群山中寻找新的矿脉,希望能够接续贺兰石的光彩。

矗立在

粮仓与荒漠间的生态孤岛

松林深处,海拔/1900-2300米

贺兰山的松林深处,绿意逼人,苔藓层连片,厚度可达10厘米。森林带是贺兰山东坡生物资源最丰富之处,也是马麝、蓝马鸡等珍稀动物的藏身场所,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在贺兰山的两侧,如今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观,东麓的银川平原,沟渠纵横,是塞上江南、鱼米之乡;而在西麓,横亘着腾格里沙漠,它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相连,成为阿拉善荒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密集的沙山是那里的主要景观。

虽然位于干旱地区,但贺兰山地跨温带草原与荒漠两大植被区域,是华北森林植被、内蒙古草原植被、阿拉善戈壁荒漠植被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汇集地。与周边区域相比,这座处于人类包围之中的生态孤岛依然是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各种动物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它们都属于温带草原 — 森林草原 — 半荒漠动物群落。

贺兰山虽然不能和南方的青绿山水相媲美,但它有效遏制了阿拉善荒原的风沙东移南侵,减缓了银川平原农田、牧场的沙化;高大的山体,有效地阻挡了西北方向刮来的高空寒流,也阻挡了潮湿东南季风的西进;贺兰山中段密集分布的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发,起到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直接捍卫着银川平原的生态安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