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渐近,看好相关产业链机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涵盖 汽车及 3C 等制造业,餐饮及医疗等服务业,电力及核工业等特种领域。随着 AI 人机交 互、具身智能等技术推进,ChatGPT、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商业化推进,“各类机器人应用 密度及广度有望实现飞跃,对现有生产关系产生变革,“机器人+”成为继“互联网+”、 “新能源+”后下一个产业风口。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产品优势不断增强,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

报告指出,机器人作为科技创新的璀璨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将机器人作为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加快战略布局,丰富技术储备,完善产业建设。拥有强大的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条件。当前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将机器人视为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出台机器人相关政策,从国家层面制定机器人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机器人布局。


(资料图片)

如果你想了解机器人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我们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机器人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机器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机器人的范围很宽泛,总体上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离公众的日常最近,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行业,协作机器人归属于工业机器人这一大类。

不同于传统笨重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更轻更小,跟人有很强的协作能力,“在3C电子、生物医药、医疗、家电、新能源、新零售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协作机器人,从字面看是“可以和人协同作战的机器人”。虽被归类在工业机器人中,但兼具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力和服务机器人安全性高、简单易上手等特点。

工业机器人为产业链确定性赛道之一,受益于智能制造及国产化双重驱动。工业机 器人为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国制造能力的体现。IFR、中国电子学会数据 显示,2021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 994 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 525 亿元,占比 53%, 远高于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其中本体厂商位于工业机器人核心环节,本体厂商往往上中下 游全产业链布局,除减速器外购,伺服系统及控制器是本体厂商核心技术,一般均为自 制。减速器环节普遍外购,代表性厂商包括 RV 减速器的纳博特斯克、双环传动、中大 力德,谐波减速器的哈默纳科、绿的谐波、大族、来福等。

协作机器人还可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决策,为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协作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我国协作机器人市场2018—2020年增速均保持20%以上。2021年,我国协作机器人销量在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整体销量的占比达51.02%,已然是万亿级机器人赛道中最热门产业之一。

在产业升级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协作机器人产业迅速崛起,目前赛道可谓诸强林立,全球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发那科、ABB、安川、库卡这样的四大工业机器人巨头,还有丹麦UR、德国的Franka、韩国的斗山等厂商。国产协作机器人更是高速发展,以艾利特机器人为代表的“国产代表”后来居上,还有越疆、节卡、遨博、大族、珞石、新松等一大批企业正快速崛起,成为协作机器人领域不容忽视且不可或缺的一股中坚力量。

中国为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2022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 609 亿元,全球 占比 45%。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金属制品、塑料及化工产品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疫情促使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机器人成为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工具。IFR、中 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历经2019-2020连续两年低迷,2021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强劲反弹, 全球市场规模达到 1225 亿元,同比增长 26%。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工业机器人 需求持续扩张,2022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609 亿元,全球占比 45%。工业机器 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预计 2021-2024 年全球/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 9.5%/15.3%。

“协作机器人产业生态主要包括机器人本体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等。总体来说,当前协作机器人产业格局相对分散,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生态伙伴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这也推动了协作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孙恺表示,目前国内协作机器人产业历经8年发展,在某些应用领域上参与企业众多,行业竞争激烈,用户对机器人的成本相对敏感。但从协作机器人整体产品分类来看,产业还有广阔的“蓝海”亟待探索。

协作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线上的重要角色,产业发展也面临很多的挑战,产品力、创新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已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

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生产环境对机器人的体积、重量、灵活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机器人正向着小型化、轻型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人机协作”成为工业机器人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2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 28 万台,2011-2022 年 CAGR 26%,十年间销量扩 增十倍。我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从 2011 年 14%提 升至 2021 年 49%。2019 年以来在俄乌战争、能源紧缺、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球 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放缓,与此同时我国占比持续提升。根据 IFR 及 MIR 数据,2022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 57 万台,同比增长 10%,2011-2022 年 CAGR 12%;2022 年中 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 28 万台,2011-2022 年 CAGR 26%,同比增长 10%。展望未来,全 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维持 10%左右复合增速,我国工业机器人渗透率仍有翻倍提升空 间,预计增速高于全球。

工业机器人不断刷新历史成绩的同时,服务机器人也迎来规模化应用。养老机器人、按摩机器人、外科手术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机器人加速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扮演起情感陪护、健康护理、家庭清洁、迎宾、配送等各种角色。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优势不断增强,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

机器人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机器人作为科技创新的璀璨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发展报告,全球机器人产业保持增长态势,中国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重要推动力。汽车和电子行业仍是机器人应用程度最高的领域,人形机器人发展加速。

预计 2022-2025 年我国机器人销量 CAGR 为 14%。2022 年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红利时代已结束,预计 2023-2025 年我 国制造业人数将持续负增长。按 “机器人+”行动规划要求,2025 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 度将达 496 台/万人,若 2022-2025 年我国制造业密度前期加速增长,预计 2023-2025 年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分别为 403/450/496 台/万人,对应机器人保有量为 152/169/185 万台, 则新增需求为 16/17/16 万台。考虑到锂电、光伏等新兴产业技术迭代速度快,机器人替 换周期约为 4 年,2023-2025 年替换需求约为 15/18/25 万台,则 2023-2025 年工业机器 人总销量约为 31/35/42 万台,同比增长 11%/11%/21%。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创新持续活跃,专利申请呈现较强发展势头,中国专利申请量保持上升趋势。我国在机器人模块化与重构、多任务规划与智能控制、信息感知与导航等技术方向已积累了一批专利成果。

中国电子学会绘制的中国各类机器人产业图谱显示,从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分布来看,我国机器人优质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广州、青岛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并在当地优质企业引领带动之下,涌现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锐企业。

我国拥有广阔的机器人应用市场,随着“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机器人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并在新能源汽车、医疗手术、电力巡检、光伏等领域的应用不断走深向实,有力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对于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机器人产业技术将加快融合创新突破,应用场景将持续扩展,大模型将成为机器人智能“大脑”,机器人生态将加速共融共生。

《2023-2028年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