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安青网讯为深耕高校学子来宁国市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推动实践活动内涵化、品牌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团宁国市委探索建立“三方点单—地方备单—组团接单—学生验单”共建共享实践体系,实现校地合作“双向奔赴”。
“为综合掌握高校对平台、地方对人才、学生对资源的多样需求,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开展“高校行”活动,实地走访30余家省内外高校,摸排高校在实践平台、教学计划、学生培养等方面具体需求,实现高校专业对口点单。”团市委书记欧阳慧君介绍,团市委通过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点单,摸清实践需求。依托该市五大产业集群,团市委摸排重点企事业单位对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人才需求,做到用人单位紧缺岗位精准点单。通过青年就业创业调查和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青年学生对职业规划、就业环境的期望,对地方资源的需求,做到学生成长精准点单。为提高暑期实践人才配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团市委共组织111家企事业单位发布实践岗位6250个,吸引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来该市开展实践活动,与合工大(宣城校区)、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共建实践体系,将实践活动完成情况纳入教学课程成绩单,激发学生参与激情。
地方备单,整合资源配置。团市委根据高校、单位、学生三方需求,持续整合地方优势和产业资源,以学科共建、基地建设、学术合作、就业指导等方式,与上海海洋大学成立青龙湖渔业与环境生态产学研基地,与安徽农业大学成立“安徽农业大学·宁国市科技小院”并挂职10名硕博研究生,与安徽师范学院、安徽艺术学院共建千年龙窑文化传承实践基地,与浙江大学化工学院、马鞍山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共建实践基地,系统构建实践培养体系。深挖工、农、林、旅等产业资源,定制工业高地、诗与远方、不虚此行、天富蕴藏、美丽经济、追忆初心、邂逅畲情等8条“宁”好实践精品线路。梳理发布36个“宁国市乡村振兴难题课表”,针对性承接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三下乡”团队,立项“守望鱼灯情,携手谋振兴”“小山变大山”等课题,主攻乡村振兴发展难题,做好实践成果转化,力争实现社会实践效应最大化。
组团接单,提升服务质效。在实践活动中,团市委积极发挥“联络员”作用,组织协调各方资源加大对活动经费、工作力量上的投入,在交通、住宿、就餐等具体需求上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与高校团委联动,组织高校学生会、兴趣爱好社团为社区提供“定制化”社会治理服务项目,其中西津街道各社区团支部组团接单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安徽师范大学“童心相约”等实践项目长期落户当地,服务社区需求的同时畅通学生锻炼成长渠道。整合各乡镇(街道)产业优势,形成实践串联线路,由乡镇团委组团接单黄山学院“体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安农大“生态环境意识形态发展”等综合实践项目。有效发挥部门力量,组织在宁实践实习实训大学生,共同启动“宁好——悦动读书会、时光故事展、青春志愿服务、奋斗辩论赛、印象摄影展和未来表彰大会等系列活动,丰富学子在宁实践生活,千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用行动展现实践成效,彰显青春风采。
“团市委避免实践活动‘为做而做’,积极组织实践大学生参与城市体验活动,将实践意义回归到城市如何留住青年人才上。”欧阳慧君认为,学生验单能够更好地转化实践意义。6月以来,在实践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留驻宁”调查活动,目前已通过23个问题对2000余名大学生的个人意向、城市期待和职业期盼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提供参考意见。组织大学生玩转宁国热门景点,打卡特色美食和文旅活动,让学生感知魅力宁国。发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治理、非遗传承、双碳转型和科技普法等项目中,让“小先生”“小专家”“小匠人”在城市发展中大显身手。7月,开展“工大学子看宁国”研学活动和“工大人在宁国”专题报告会,合肥工业大学优秀学子分享在宁实践感悟,畅聊宁国城市发展、人才政策,让学生成长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通讯员 李雪安青网记者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