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宿迁市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越来越丰富、志愿者身体力行地开展环保活动……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保护生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市民热议全国生态日


(资料图片)

采访中,很多宿迁市民称,生态是一座城市最靓的底色和宝贵资源。近年来,宿迁市创新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千方百计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在追青逐绿中跑出了幸福“加速度”。

家住康辉·苏州壹号的市民朱先生称,日前,宿迁召开了全国生态日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十大典型案例,他对此十分关注。随意倾倒危险废物、买卖野生动物、在重点水域捕捞水产品……原来这些行为都违反了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朱先生称,他对倾倒危险废物的案例印象深刻。据了解,案例中,王某在该公司院内将报废的中性盐槽破碎后作为普通废旧塑料处置,并将槽体中的少量残渣状固体有毒废物倾倒在院内。经司法鉴定,残渣属于危险有毒废物。朱先生说:“王某因缺乏环境保护的法律常识而构成了犯罪,同时,也给很多企业敲响了警钟。”

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近日,江苏首例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案在市区花鸟市场开庭,当时,他就在现场旁听了此次审理。被告人王某为谋取利益,在明知野生春兰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情况下,仍以每株人民币0.25元的价格,通过快递,非法收购了野生春兰22.1万株。刘先生说:“我做的就是花木销售生意,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这次庭审对我们起到了一个宣传的作用,提高了大家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市民对生态环境信息关注度高,普遍认为应通过新闻宣传和学校教育来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芳草”当好环境守护者

首个全国生态日的到来,让宿迁大地的水更清、景更美。8月14日上午,宿迁市芳草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环保宣传净滩活动。

如往常一样,志愿者来到河道边集合,一手持着夹子,一手拿着垃圾袋,沿着河道两旁清理垃圾和杂物。眼下正值暑假,环保宣传净滩活动中学生的身影变得多了起来。“通过志愿者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垃圾如何分类,对环境有何危害,从而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学就上六年级的志愿者方方声情并茂地说,捡垃圾虽然脏、累,但是想到周围的环境会因此变得干净,感到格外有意义。

今年6月,宿迁市芳草志愿者协会会长高方被授予2022年度全省优秀“环境守护者”称号、该协会志愿者杜红亮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该协会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对于这些荣誉,高方备受鼓舞,他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心所盼,想到每次开展环保宣传净滩活动,志愿者热心加入、奋力支持的情景,我永远也忘不了,每一项荣誉都是对大家的肯定!”

从2019年至今,由高方带领的宿迁市芳草志愿者协会开展了300多次环保宣传净滩活动,清理垃圾近20吨。不仅每周都会组织志愿者开展环保宣传净滩活动,还将巡河纳入日常活动,“在巡河过程中,志愿者如果发现污染严重的情况,会向该段河长反馈,帮助他们及时开展河流治理工作。”高方说。

在高频率的志愿活动中,大家发现宿迁的生态环境虽然改善得越来越好,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特别是乡村一些河道,野钓的人随手丢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广大市民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高方说。

小到烟头、塑料瓶,大到废弃渔网、泡沫箱,志愿者捡到的垃圾成为环保宣传净滩活动的“奖品”。几年间,宿迁市芳草志愿者协会的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分散在宿迁各地,大家共同用热情和实际行动,影响越来越多有爱心的人加入该协会,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2022年以来,宿迁市两级法院坚持秉承绿色司法理念,持续深化机制建设,坚持用制度、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犯罪行为。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宿迁市审结涉环境资源刑事案件40件,其中判处有期徒刑以上26件69人,拘役12件19人,并处罚金363.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75.7万元,有效落实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震慑潜在环境危害犯罪行为。在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方面,宿迁市两级法院健全与公安、检察机关和环境保护主管单位的协调联络机制,打造区域联防联治环境治理新模式。今年6月,在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倡议下,宿迁市与多家外地基层法院签署了《大运河(沂沭泗流域段)生态司法保护协作协议》,构建大运河(沂沭泗段)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为运河生态保护积聚更多力量,揭开生态跨域保护新篇章。

此外,宿迁市两级法院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扩大公众参与激发生态保护的“群众力量”,真正实现源头保护、源头治理。2022年以来,宿迁市两级法院常态化开展环境资源审判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等活动,累计开展巡回审判130余场次,旁听人员近3万人次,通过鲜活的司法案例,让社会公众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记者 王艳珅 周妮 臧子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