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黄玉迎

国家老年大学近日启动的2023年秋季学期线下课程招生,迎来了火爆的报名,目前部分课程已满员。“活到老学到老”,老年大学的诞生让众多老人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从城市到乡村,老年大学让人老心不老的人们通过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活出绚丽多彩的晚年。

识字学习做个“新老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学习可不只是年轻人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努力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大力扫除文盲、普及识字学习,带来了文化学习的热潮。赶上了好时候的老年人,可以和年轻人一样上识字班识字学习。1954年冬天,一入夜,当红星集体农庄的人们吃罢晚饭以后,六十多岁的老头和过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老年妇女,就和青年男女们一道怀揣着“农民识字课本”,从四面八方走向夜校的课堂,积极地参加学习。(1954年1月27日《北京日报》1版,《红星集体农庄的成长》)

1954年1月27日,《北京日报》1版

在门头沟城子矿的图书馆,同样有老年的工人和家属们读书学习的身影。他们爱看有关土地改革、抗日的故事,“姚大娘捉特务”“新婚姻法”等故事画很受欢迎。在这里看书的人,识字的讲给不识字的听,不识字的感到自己只听人家说还不够劲;讲书的人遇到不认得的字也脸红,这样就展开了相互教学的热潮。(1952年10月24日《北京日报》3版,《城子矿的图书馆工作是怎样搞好的》)

在北京钢铁学院工地举办的工长训练班上,一位名叫温克海的老年工人说:“我原来以为我的年纪大了,识字又不多,这一辈子就只有这样子了。新社会不管年纪多大,只要对国家有贡献,就会受到人民的欢迎。我决心努力学习,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1954年1月12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钢铁学院工地举办工长训练班》)

1957年,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五四”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惠成忠、张秀清夫妻一起识字学习。 李桃摄

1958年,西城区弓弦胡同第七居民委员会的老年居民成立了一个退休职工和街道老人俱乐部。每天上午10点钟,老人们都来俱乐部读《北京日报》,每星期五下午还要讨论一次。在这里,做过30多年火车司机的陈玉琪老人向从事商业多年的张纯樵老人学起了珠算,喜欢太极拳的71岁老人马善继则收了其他老人作“徒弟”。老人们在写给办事处的信上说:我们搞个俱乐部学习时事、锻炼身体,做个“新老人”。(1958年7月7日《北京晚报》4版,《退休职工街道老者俱乐部里欢娱晚年》)

1958年7月7日,《北京晚报》4版

北京第一所老年大学诞生

到1983年年底,本市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82.7万多人。这些老年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出过力、流过汗,有的还做出过特殊的贡献。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继承、发展和传播者。为使他们晚年生活过得幸福、愉快、有意义,北京市在1984年6月专门成立了老龄问题委员会,对一些重大的老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统筹规划。其中,开设老年大学成为实现“老有所学”的主要做法之一。(1984年6月11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成立老龄问题委员会》)

1984年7月,本市第一所专为离休退休老人举办的大学——海淀老龄大学开始招收讲习班学员。这所大学开设了适合老人需要的课程,并与街道办事处和驻区机关单位的老年人活动站相结合,采取分散办班、就近入学的形式。(1984年7月22日《北京日报》1版,《海淀老龄大学开始招收学员》)

1984年7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当年9月5日,书法、绘画、健身、花卉四个科系开始授课。各系聘请的都是有经验的授课教师,从基础知识入手,采取教学结合的方法,进行当场写字、作画、观摩以及咨询、参观等,教学生动活泼。老学员们一致反映,通过学习生活充实多了。(1984年12月13日《北京日报》2版,《海淀老龄大学首届短期讲习班结业》)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央单位、市属单位、各区县及街道相继办起了各种形式的老年大学。到1986年9月,随着朝阳老年大学的开学,本市城近郊的7个区全都成立了区属老年大学。(1986年9月20日《北京晚报》2版,《市城近郊区全部有了老年大学》)1988年9月,本市第一所全市性的老年大学——北京市老年大学开学。(1988年9月19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市老年大学开学》)到1989年时,北京已有老年大学20所。(1989年12月2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五年来为老年人办大量实事》)

书法、国画、文史、装裱、保健、园艺、烹调、裁剪、舞蹈、摄影……各个老年大学里丰富、实用的课程让人目不暇接,特别受欢迎。东城老年大学里的吴靖伟、黄慎、吴静是在延安抗大同在一个锅里舀饭吃的同窗三姐妹。三姐妹中年龄最小、68岁的吴靖伟说:“通过在老年大学学习,生活内容丰富了,和儿女们也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已74岁的大姐吴静说:“上老年大学给老年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1988年10月17日《北京晚报》1版,《一万多名老人重进课堂》)

1992年,在双井老年大学,老人们可以参加书法、国画等7个班的学习,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王洪摄

1996年11月19日,《北京日报》6版

“墙里开花墙外香”,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年大学,不仅吸引了国内各省市的老年大学前来取经,还受到了国外专家的瞩目。如以书画为特色优势的海淀老龄大学,就迎来了26个国家的外宾来校参观访问,校长齐心夫妇的书画作品还作为中国书画精品与美国、日本等国进行文化交流。(1996年11月19日《北京日报》6版,《红火的北京老年教育》)中铁老年大学有美国、日本、德国、泰国、俄罗斯等22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来参观访问、考察学习。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杨文侠女士在来访名簿上留言:“中国老年大学给退休老人提供了有益于身心的环境,是难得的优秀制度,值得世界各国仿效。”(1998年7月14日《北京日报》6版,《14岁的中铁老年大学》)

1998年,朝阳区双井老年大学的老学员们正边听边认真做笔记。 陈德生摄

“花甲电脑班”与时代同步

新世纪开启了网络时代,老年大学的“学业”也与时代同步,“花甲电脑班”应运而生。

2001年,在海淀走读大学平谷教学部开设的老年大学课程里,电脑班一枝独秀。和文字打了40年交道、63岁的退休老干部姚景生像年轻人一样迷上了电脑,每个星期六都准时坐在老年大学的教室里学习电脑课程。和老姚一样,电脑班里还有近30位平均年龄在63岁的老学员。

电脑班班主任姜晓兰介绍,老学员中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电脑和电脑知识,学习起来比较费劲儿,得从最简单的认识键盘大写英语字母学起。但他们的学习兴趣都很高,每次上课都很认真。老学员张金娥说:“通过网络可以开阔眼界,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丰富多了,整个人都显得年轻了许多。”(2001年11月8日《北京日报》7版,《平谷有个花甲电脑班》)

2001年11月8日,《北京日报》7版

乐陶陶迈进月坛社区老年大学的老人们,则时髦地学起了时装模特、交谊舞蹈。他们学得如醉如痴,一有机会,还乐得在人前施展一番。(2000年1月3日《北京日报》1版,《难舍月坛情结》)

2002年,在广外社区老年大学,133中学的外语老师正在给老学员们上英语课。 张波摄

2002年底,随着延庆县老年大学的开学,300多名老人风雨无阻地来到县城学习。在老年大学里,还有7对夫妻携手来参加学习,他们互相勉励、互相促进,“忙学习”成了老夫老妻们的人生新乐趣。(2003年8月22日《北京日报》7版,《延庆300位老人迈入老年大学》)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喜事,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也通过英语学习,积极参与其中。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闪亮登场的西城区银龄奥运志愿服务队的60位老人,个个都能把什刹海地区上百条胡同给来自世界各国的宾客介绍得清清楚楚。别看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在西城老年大学接受了两年以上的英语培训,用英语向各国来宾提供志愿服务没有任何障碍。(2008年7月26日《北京日报》6版,《银龄志愿者服务最具京味儿》)

2008年7月26日,《北京日报》6版

老年大学开进社区乡村

近十年来,为了满足老人们的学习需要,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老年大学越来越红火,开进了更多的社区和村庄。

2011年,在怀柔区老干部局的老年大学里,老年学员们正在电脑前认真上课

过去,只有生活在县城的老人才有条件到老年大学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村庄分散、人口不集中等原因,老年人几乎没有参与学习的机会。自2014年3月开始,延庆老年教育走进农村,在北地村、沙塘沟村试点,免费开办舞蹈、声乐等培训课,让村里的老年人也能和城里老年人一样享受“老年大学”的免费再教育,受到农村老年人的欢迎。

“我们这岁数,在农村平时就打打牌、看看电视消磨时间,挺没意思的。现在县城来的老师,免费教我们唱歌,我天天都来!大家一起学习,再听老师讲讲这个讲讲那个,特别有意思,心情也好!”沙塘沟村55岁的村民张秀珍说。(2015年3月9日《北京日报》10版,《延庆村里有了“老年大学”》)

2015年3月9日,《北京日报》10版

2012年,西城区老年大学的老学生们正在老师指导下学钢琴。方非摄

2019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大学里开设了“手机班”,特别受老年人欢迎。在顺义区老干部(老年)大学石园西区分校,55岁的社区居民朱春丽是智能手机班里从不缺席的学员。智能手机朱春丽早就买了,可在她手中并不能发挥多少“智能”。以前听说手机可查公交、挂号等,但她并不会操作,现在通过学习,她已经全部掌握了。朱春丽拿出手机,通过微信公众号“北京114预约挂号”展示了如何在三甲医院挂号,她说:“智能手机班教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功能,对我们帮助很大。”(2019年5月14日《北京日报》8版,《老年大学“手机班”受欢迎》)

2019年5月14日,《北京日报》8版

今年3月,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揭牌。3月20日,在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的线下第一课上,“识谱与歌唱”课程教室座无虚席,40余名中老年学员聚精会神地听讲。(2023年3月21日《北京日报》4版,《国家老年大学开启线下第一课》)而且,除了参加老年大学传统的线下教学,北京的老年人还可以在线上获取更多有用易学的课程和学习资源服务。如今,渴望终身学习的北京老年人,脚下的学习之路越走越宽广。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IC photo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