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资料图】
仲夏之夜,站在恩施市海拔1300米的望城坡上,俯瞰全城,40年时光之笔,绘就眼前一幅壮美图景:山川环抱,影姿绰绰;清江如带,大道如虹,串起满城灯火;现代建筑与吊脚楼阁,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1983年8月19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获批成立,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居住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6%。
这片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1983年至2023年,转眼40年,恩施州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以“生态立州”,久久为功,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大生态必将引领大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载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新使命的恩施州,做好“土、硒、茶、凉、绿”五字文章,阔步迈向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交通之变——
条条公路通进闭塞山村
路,是武陵山区群众最深切的痛楚和最迫切的渴望。
鹤峰县渔山村的穷,根子在路;它的脱贫故事,也起始于交通改善。
1997年,绝壁上的渔山村终于有了一条出村通道——全长740米的索道,一端连着渔山村,一端通向对面的走马镇柘坪村,中间是深达600米的峡谷。一只由几根钢筋焊接而成的铁笼子,挂在两根铁索上,靠一台老式柴油机驱动。
此后十几年里,“一根索道通外界”,成为渔山村的真实写照。
柴油机老化,故障不断,村民们时常经历索道在空中停摆的惊魂,渔山村对路的渴求更加强烈。
2015年,鹤峰县政府投入1800余万元,耗时2年,一条25公里的公路终于凿进渔山村,渔山人告别“索道时代”。2018年,渔山村脱贫摘帽。
出村打拼因为路,回乡创业也因为路。
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村民阳家寿的人生选择,与路紧紧相连。在他的记忆中,村民要步行4小时到龙凤镇,才能见得到汽车。村里没有路,他决定出去闯一条路。
1990年,18岁的阳家寿前往恩施市,寻找干事创业的机会。打拼多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将家安在了州城,未曾想过有一天会回到洞下槽村。
2018年10月,一条宽6.5米的产业路开工4个月后,阳家寿回到洞下槽村,投资数千万元,发展茶旅产业,带动村民开设农家乐和民宿20多家。2022年,洞下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产值过亿元。他说:“如果没有这条产业路,我是不会回乡投资的。”
奔流不息的唐崖河在咸丰县朝阳寺镇鸡鸣坝村流入朝阳水库,河对岸就是朝阳寺集镇。
一年前,咸丰县远红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远红无数次站在唐崖河畔,看着对岸的集镇想,什么时候能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让合作社的富硒土豆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2018年,武汉一位客商到合作社考察,看到坑洼不平的乡土路,最终放弃了合作。“路况太差,土豆运出村会擦伤表皮,一斤要少卖三毛钱。”田远红说。
去年11月,横跨两岸的唐朝旅游公路通车,田远红的梦想变成现实。今年3月,这位客商又来了,当场与他签下40吨富硒土豆供应合同。
近年来,恩施州着力构建大交通,缓解群众出行难,条条公路通村进组,条条铁路连通县域,公路通车里程达30647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34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内连外通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产业之变——
三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眼下,正是恩施州避暑旅游的高峰。每天傍晚,恩施女儿城便迎来一天人流量的峰值,55岁的谭学聪会在广场上,献演一场土家特色歌舞。
上世纪90年代初,恩施州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渐显,巴东县着手打造神农溪景区,招聘演职人员。22岁的谭学聪,凭借一曲土家山歌脱颖而出,这一唱就是30多年。
30多年里,恩施州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全州建成3家5A级景区、21家4A级景区和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022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38亿元。
除了“土”和“凉”,“硒、茶、绿”也是恩施耀眼的名片。
从长在深山无人识,到走出大山、迈向全球,恩施硒茶产业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胜伟,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86岁高龄的他,曾培训茶叶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培养“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师392人,目前仍担任着46家茶企的技术指导。
2018年,杨胜伟全程主持制作的“恩施玉露”,成为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去年11月,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恩施玉露、利川红等品牌引领的硒茶产业覆盖恩施州880个村,产值超过220亿元。
恩施州有着“世界硒都”的美誉,拥有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恩施是富硒地带,要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2015年,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从欣博士,从南京来到偏远的恩施城,一头扎进“硒”的世界。8年来,他致力于植物界“聚硒之王”——堇叶碎米荠的人工栽培及植物硒蛋白提取技术研究。在经历近千次失败后,终于全产业链掌握了堇叶碎米荠技术体系,为恩施州硒产品精深加工开启了新的里程碑。全州硒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实现高速增长,短短几年,产值从300亿元向千亿元迈进。
去年9月,省发改委印发《恩施州大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为恩施州绿色产业发展擘画了壮美蓝图,提出到2035年,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五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全面建成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城乡之变——
山村变景区,村民变市民
8月3日,利川市苏马荡避暑“候鸟”人数达到今年来最高峰值:40万人,马光建的民宿也迎来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候。
56岁的马光建是苏马荡药材村人,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去年卸任。“苏马荡开始发展是2010年之后。”马光建说。2003年,靠读书走出药材村的杨正龙回乡找到马光建,想在药材村发展旅游,马光建觉得这名年轻人有文化有想法,见过世面,支持他承包了8000亩森林开发旅游。2008年,杨正龙多方筹资50多万元,修建了苏马荡第一家避暑客栈,并连续三年举办杜鹃旅游文化节,苏马荡人气渐旺。
市场无形之手,推动着苏马荡驶上快速城镇化道路。此后10余年间,70多家开发商进入苏马荡,建设了数十个小区,集镇版图面积扩大了10倍,达到28.09平方公里。
“稀稀拉拉几栋破房子,没一点看相。”这是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曹诗图为建始县高坪镇青里坝村做旅游规划时,第一次来考察的印象。如今,他在这里购买了康养房,年年来避暑。
“变化太大了,没有过去的一点影子了。”曹诗图感慨。他的房子建在半山腰,推开窗,整个青花田园综合体尽收眼底。偌大的停车场上,停满了度假游客的车辆,800多间客房的酒店,几乎天天客满。青里坝村45岁的村民张周玉就在酒店所属的公司当主管,每月工资4000多元。此外,她在旁边还有两栋4层楼的房子,一栋自己住,一栋开民宿,年收入30万元以上。
张周玉原本并不是青里坝村村民,24年前,迫于生计,丈夫来到青里坝村开诊所,她随丈夫在村里租了2亩地务农。十几年省吃俭用,夫妻俩开了青里坝村第一家民宿,生意很是红火。青花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运营后,她又瞅准商机,对民宿进行了改扩建:一栋变两栋,两层变四层。看着越来越美的乡村、越来越好的生活,张周玉说,一切像梦一样。
乡村精彩蝶变,城市日新月异。今年7月25日,恩施市金子坝街道占地400平方米的枫香坪美食广场开街,美食广场位于恩施火车站旁,不远处就是奥山世纪城,施州大道、金桂大道一纵一横,拓展着州城骨架。36岁的枫香坪社区书记向丹说,前26年,她是枫香坪村村民,后10年,她就地成为恩施市民。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向丹自幼就帮着家里干农活,打猪草、挖红薯,山村生活的艰辛令她记忆深刻。2012年,随着恩施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展,枫香坪村纳入征迁范围。10余年来,栋栋高楼在枫香坪村拔节生长,一家人也搬进了还建小区……一个个山村变景区,一座座新城拔地起。40年,全州城镇化率由建州初期的6.7%,提高到48.38%,形成了以州城为龙头,县城为支撑,乡镇集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化体系。
(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张泉 蔡俊 鲁腾)
【编辑:商佩】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