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作者:赵凡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承办的“顾颉刚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顾颉刚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顾颉刚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上古史、历史地理和民俗学等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1954年到1980年,顾颉刚完成了二十四史点校、《尚书》今释今译等重要工作,为历史学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巨大贡献。他还创建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为学科发展组织学会、创办刊物、培养人才,这些经验对现在的学科建设仍有指导意义。他勤奋治学,一生撰写了两千多万字的学术成果,被整理为62册《顾颉刚全集》,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

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总结和阐释了顾颉刚的学术成就。大家认为,除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以外,顾颉刚提出的“四个打破”思想,今天仍可指导古史与古书的研究,如研究殷商史就需要从古书中甄别出真正的商代史料,做到“以商还商”;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顾颉刚的学术思想促进了学界对古史的阐释能力,实现了人文研究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从先秦史学的发展看,“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也可用来剖析周代史官的史学体系与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能够启发我们重新认识《山海经》等古书中的古史系统。此外,与会专家还研讨了顾颉刚如何利用甲骨文、金文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他治《尚书》过程中对古文字材料的重视利用等。

当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各研究室负责人以“顾颉刚先生与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为主题展开座谈。大家表示,顾颉刚的学术研究能够打通学科畛域,重视研究历史规律,注重从社会思想角度研究先秦秦汉史,重视边疆史与西北考古,重视传世文献等。此外,他还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与现实关怀。今天我们纪念顾颉刚先生,不仅要学习他的治学方法、治学理念,更要学习他高尚的情操以及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继承他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和精神财富,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与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4日14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