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环境整治中产生的废弃的瓦片、碎砖、木料、石头等材料如何处理,过去生产生活中常用的碌磙、烙石、磨盘、风箱等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何解决,村内年久失修的有价值的老屋是否一拆了之。针对此类问题,泗县刘圩镇结合镇情、村情实际,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理念,通过一点投入、一丝奉献让看似无用的东西得到充分利用,一个个小小的创意,一处处小小的修补,让“通透、敞亮、有序、墙净、植绿”的乡村画卷扑面而来,整个村庄弥漫着乡愁的“好味道”。

一点小投入,收获大效益。该镇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在完成整治要求的“规定动作”外,鼓励10个行政村结合村庄整治实际实行“自选动作”,两委干部和群众一道集思广益,发动村内能工巧匠利用群众拆除旧房清理出的瓦片、碎砖、木料、石头等,重新构思谋划,运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果。同时采取镇级配套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社会各界奉献一点的资金模式,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杜绝浪费。积极开展“我的村,我的家,我来建”活动,通过微信群、广播、宣传横幅、党员大会、乡贤五老座谈会等形式,营造浓厚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氛围,引导广大村民对农耕用具、磨盘、旧砖头、碎瓦片、石槽、木料等旧物件进行再利用。在两委干部、能工巧匠的指导下,有的就地利用,有的捐赠到村民俗馆供群众参观学习。“变废为宝巧利用”,既调动了村民主动改造的积极性,也降低了整治成本,提升了整治效果。

一些小创意,体验大惊喜。采取因户制宜、就势造景的方式,充分挖掘群众大智慧,用“一些小创意”收获别样的惊喜。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种花种绿,花草、蔬果、绿树,各色互异,相映成趣,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汇聚成一道道旖旎的风景线。在入户路侧边采取砖头平铺、直铺、斜铺、竖铺等办法砌筑花台,高低错落,新颖别致。有的用本地的毛竹、木片或整齐的树枝制作栅栏,在房前屋后竖起一道道生态“围墙”,淡淡竹香,篱落疏疏,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石磨改造成休闲的桌椅,供群众交流、歇息。废弃的脸盆、旧轮胎、旧牛槽、石臼经简单装饰,变成了“另类”的盆景。一个个小物件经过重新排列组合,创意乡村生活的“微景观”,美观典雅的“微花园”“微果园”“微菜园”参差呈现,整个村庄看起来大方得体,精致合宜。

一处小修补,感受大提升。在美丽家园建设中,注重乡土味道,在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乡村美感和亮点,杜绝复制粘贴式的照搬照抄,打造各美其美的和美村庄。四山村对四山湖鲤鱼报恩的墙画进行修复,对周朝戈烈士故居进行修整,秦场村对江上青烈士事迹进一步挖掘充实,西马村对泗州戏名家马方元经典唱段进行搜集整理。这些举动增添了乡村丰厚的思想内涵,留住了乡愁乡韵,也留下了英烈浩气长存的精神。“四山湖的传说优美动人,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刘圩镇四山村党总支书记丁德梅说,这两年村里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行动,把四山村打造成“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件件有故事”的精神家园,乡村环境更加优美,村庄的历史韵味更加浓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一丝小奉献,汇聚大力量。充分发挥党员、能工巧匠、乡贤能人、退伍军人、优秀大学生、青年劳动力示范作用,有的献计献策,有的出钱出力,有的主动义务参与到整治提升工作当中去。全镇党员干部自发组成10支志愿队,积极主动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通过村干部、党员带头,志愿队积极响应,引导更多的村民积极加入,群众卫生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得到进一步养成,主动整治好自家的房前屋后和室内环境,形成清洁人人倡导、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活动160余次,动员群众4800余人次,共清理垃圾400余吨,废旧广告127个,清理河塘沟渠12处。

下一步,刘圩镇将继续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理念,持续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将整治工作向常态化、长效化推进,让家乡更和美,乡愁更浓郁。(王丙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