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如何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要义所在。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2021年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跻身世界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资料图)

科技成果转化行业深度分析

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一般是先在试验室取得科研成果,通过中试条件放大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方案,再进一步应用到大生产上,中试是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进而实现工业化、商业化规模生产的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环。

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主要包括6种方式: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2、向他人转让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4、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6、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2023年7月1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并公布正式名单。江苏企事业单位作为专利权人的114项专利获奖,其中,获中国专利金奖4件、银奖6件、优秀奖96件;获中国外观设计金奖1件、银奖4件、优秀奖3件,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位,同时省知识产权局连续第3年获评最佳组织奖。

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是为鼓励和表彰为技术(设计)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和发明人(设计人),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开展评选的奖项。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设中国专利金奖、银奖、优秀奖,中国外观设计金奖、银奖、优秀奖。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近年来,江苏把培育高价值专利、推动专利转化运用作为支撑科技创新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大力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在稳步提高。《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高等院校篇)》显示,2021年,1478家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为129.8亿元,同比增长13.6%。《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不过,这两个数字都较上年有所提高,分别提高了3.1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仍较低

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技术转移行业在商业模式、从业人员来源、投融资方式、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应用体系建设等方式实现了较大转变与升级,但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仍较低,在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

跟发达国家横向比,我国高校成果转化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由于科研体制和技术转移方式的差异,美国并未对科技成果转化率进行权威的周期性调查统计,但据相关研究推算,美国高校成果转化率目前约为50%。回顾历史,美国高校也经历过成果转化偏低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现政府所资助的研究中产生了2.8万个专利,仅有5%被授权到产业界获得收益。为此,美国于1980年通过了《拜杜法案》,此后还采取了许多其他鼓励措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部官网公布《“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发展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现代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和运行制度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基本建成;到2025年,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制度体系基本完备,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基本建成,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协同高效,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成效大幅提升。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万亿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达到20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达到15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达到500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超过60家,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

报告根据科技成果转化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科技成果转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想要了解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