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7月,黑龙江一名男子2017年丢失身份证后,莫名担任了河北曲阳县一销售公司的独资股东,其名下的公司拖欠税款641万元。2019年,重庆一高校教师发现,自己莫名成了山东一家公司的法人,而该公司拖欠债款未还,导致他被法院列入失信人名单。(8月21日 新京报微信公众号)
只要提供身份证照片,不经当事人同意,就让其成为一家公司的法人或股东。当事人可能遭受“飞来横祸”,莫名其妙就为公司问题“背锅”,而真正应当承担责任的人,却和企业脱离关系,甚至逍遥法外。如此“横祸”不仅仅关系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也关系数字政府的建设。因此,政务App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决不能降低安全要求。对于被破解的“人脸识别”,必须多方努力,补齐短板,系好“数据安全带”。
一方面,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刚性执法要跟上节奏。使用AI换脸技术,在政务App中进行虚假的实名认证,不仅涉嫌非法处理公民个人信息,还属于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对于“被法人”现象,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顺藤摸瓜,依法依规将灰黑产业链“一锅端”。此外,还应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好公民的每一张“脸”。
另一方面,技术短板必须尽快补齐。据报道,除了多省企业注册App实名认证被破解外,部分省份的税务App也可“代实名”。因此,技术再先进,也难保不会有漏洞,多措并举查漏补缺、技术升级,才能够从源头上防止“被法人”。比如鼓励和引导更多手机厂商在手机升级时支持3D人脸识别技术;对核心领域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产品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标准;依据人脸识别在公共或商业应用中对安全的差异化需求,制定分级别、多层次的国家安全标准及行业安全标准等等,通过这些措施,都能够补齐技术短板,有效遏制“被法人”现象的出现。
“被法人”可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自证清白”却路漫漫,相关部门应优化流程,为“被法人”及时澄清正名。政务App的建设关乎万家灯火,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要系好“安全带”,让便民与安全同在。(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