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的土壤是弱碱性沙壤土,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不易涵养水分,土壤松散的弱碱性沙壤土是不容易种植农作物的。但在涟水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当地种植大户、当地老百姓的努力下,这里把原产于小亚细亚的时尚蔬菜———芦笋种出了名,当地芦笋种植在连片的蔬菜大棚里,一年可以种植和采摘9个月,绿色、紫色的芦笋细如成人手指,因此给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勤劳致富,绿色的芦笋成为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金手指”。
涟水县瑞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标从年轻时就在广东、福建从事精品蔬菜大面积种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他有一次途经浙江省宁波市,看到朋友种植芦笋,效益很好。
(相关资料图)
商业头脑灵活的他就产生了在老家涟水种植芦笋的“金点子”。郑标说,芦笋是蔬菜之王,具有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高、带动增收高的特性。
近年来,涟水县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芦笋产业,全县设施化芦笋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产5万余吨,总产值超10亿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分会场暨首届涟水芦笋节,获评江苏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涟水芦笋”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记者在芦笋的种植大棚里看到,密植的芦笋就像灌木丛。嫩绿的芦笋就“藏”在芦笋丛中。
涟水县扩大种植规模,加快推动芦笋产业集群发展,以红窑、五港、梁岔为重点,在原有种植面积基础上,2022年新增芦笋种植面积3000亩,累计建成10个超千亩芦笋连片种植基地,种植总规模达2万亩,芦笋产量占全国30%,红窑镇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现代农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才能行稳致远,注重科技赋能,积极与省农科院、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合作,设立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编制地方标准《江苏省大棚芦笋栽培技术规程》及《芦笋土壤改良技术规程》,建立芦笋试验示范基地,成功引进达宝莉、特利龙等适合涟水地区的高产优质芦笋新品种。坚持以科技助推转型升级,建成7个芦笋种植物联网示范点,对接“涟水云”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芦笋种植监测“一张网”、作业“一条链”、管理“一片云”、数据“一个库”,目前已初步建成芦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试验示范基地,单产和采收期实现新突破。
用好金融配套、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种植主体配备芦笋保鲜库。涟水县强化芦笋的品牌培树。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战略,去年成功举办首届涟水芦笋节,组织芦笋企业参加全国性、地区性农博会、展销会、推介会等80余场,与苏宁易购合力打造中华特色馆·涟水馆,大力拓宽商超、农贸市场等销售渠道,目前涟水芦笋已开辟省内、上海、山东、福建、北京等地市场,占领了南京市场一半以上销售份额。
积极推进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地理标志商标申报等工作,培育“春雨”“春竺”“春禾”“春晖”“春华”等多个品牌,其中“春竺”牌芦笋成功入选2020年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并进入淮安市“淮味千年”品牌体系。
芦笋的特点是容易脱水、腐烂,为了延伸产业链条,成功签约红窑芦笋种植生产一体化配套设施、德润现代休闲农业、梁岔镇芦笋产业园、恒佳食品果蔬饮料加工、华蔬芦笋秋葵产业园等项目,其中红窑芦笋种植生产一体化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将高标准建设芦笋产业园,并整合现有加工企业、金鸡坨生态农庄等资源,打造集种植、加工、文创、仓储、冷链物流、销售于一体的芦笋产业链条。
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市民蔬菜消费量增长,涟水县正以“芦笋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芦笋产业扩规模、延链条、强品牌,进一步提升涟水芦笋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带动富民强村能力。
春竺芦笋产业园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72 万元,同时还带动周边村民近 400 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放眼涟水县,芦笋产业现已形成以红窑芦笋产业示范园为核心,辐射五港、黄营、梁岔、唐集等周边镇的2万余亩种植区域。2019年创成国家级设施化芦笋标准化示范区,2020年获批江苏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芦笋种植核心区红窑镇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省级绿色蔬菜产业特色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各类殊荣。
今年,涟水县继续深化国家设施芦笋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涟水芦笋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春竺”芦笋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目录,力争再有2-3个芦笋品牌和经营主体进入“淮味千年”体系。将芦笋菜式列入淮扬菜名单,叫响涟水芦笋品牌影响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薄云峰 文/摄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