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蜀汉的国力和曹魏差距巨大,它根本不可能击败曹魏!然而即便如此,诸葛亮却执意北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能成功,还要一次次北伐?
诸葛亮执意北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普通人尚且知道,蜀汉和曹魏差距巨大,几乎不可能击败曹魏,诸葛亮这种聪明人怎么可能不知?而且从诸葛亮的临终一计来看,他是明确知道,蜀汉不可能击败曹魏的!
当时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于是他将众人都召集了起来,准备安排后事。然而在这次军事会议上,诸葛亮却忽视了一位军方大佬,甚至于说,他根本没有通知这个军方大佬参会,而这个军方大佬,便是魏延!
而诸葛亮这么干的目的,并非是想要打击魏延,而是不想将蜀汉和曹魏的战争扩大化!诸葛亮明白,蜀汉和曹魏国力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击败曹魏,所以他每一次北伐,都做了充足的谋算,他并没有想过和曹魏硬拼,消耗蜀汉。但同诸葛亮不同,魏延的想法,就是彻底击败曹魏,为此,他还宁愿使用险招,这便是子午谷奇谋!
而后续的故事也证明了诸葛亮的猜想,魏延这个人,一直将北伐看得很重,他一直想要继续扩大北伐!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甚至不惜起兵进攻杨仪,妄图抢夺蜀军大权,继续北伐,扩大战果!假如真的让魏延实施成功,这对于蜀汉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
说白了,诸葛亮的临终安排,故意将好战的魏延排除在核心圈外,就是为了避免扩大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战争,他知道蜀汉不是曹魏的对手,没办法灭亡曹魏!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诸葛亮明知事不可为,又为何何还要一次次北伐呢?
北伐的真实目的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执意北伐,背后原因并不简单!总结下来主要有三点!
一、削弱益州本土势力
蜀汉这个国家,主要分为三方势力,益州本土派为一方,益州的东州派(当年跟随刘璋入蜀的一帮人)为一方,刘备带来的荆州派为一方。在刘备来到蜀地前,益州本土派和东州派已经斗争了很久,互有胜负。刘备到来后,荆州派成为了绝对的优势力量,东州派地位得以提升,益州本土派则受到压制。
然而随着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失利,荆州派损失惨重,再加上刘备的提前离世,诸葛亮不得不调整对益州本土派的策略。原本蜀汉是压制益州派的,但己方实力损失严重,不能再压制益州派了,可与此同时,诸葛亮也不能让益州派做大,于是诸葛亮想出了北伐的策略,将益州派的多余力量,都用于北伐,这样就不会威胁到蜀汉的统治了,蜀汉将能够避免许多内部斗争!
二、聚拢人心
蜀汉这个国家的建立,非常具有理想主义,大家的一致目标,都是匡扶汉室,北伐中原!而随着关羽和刘备的接连战败,蜀汉的人心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大家都在怀疑,他们是否还能匡扶汉室,是否还能问鼎中原?
人心,乃是一个国家最强悍的战斗力,一旦人心乱,则国势衰颓!蜀汉末期之所以败得那么惨,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人心乱了,大家都找不到目标,不想再为蜀汉效力了!诸葛亮深知人心对于蜀汉的重要性,所以他急需北伐,统一人心,让大家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这样的话,只要有“匡扶汉室”这口气吊着,蜀汉就不会乱,就能够长久的维持下去!
三、缩小两国差距
诸葛亮北伐,还有另一个目的,那便是缩小和魏国之间的国力差距!
很多人不懂,北伐如何能缩短国力差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蜀汉的国力为1,曹魏的国力为10,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为9,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骚扰魏国,那么数年之后,蜀汉的国力翻倍,变成了2,而曹魏的国力翻倍,变成了20,这样的话,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就变成了18,国力差距急速拉大。而如果诸葛亮持续北伐,那么数年之后,蜀汉的国力仍然是1,曹魏的国力仍然是10,双方的差距仍然是9,很明显持续北伐,对蜀汉更加有利!
说白了,诸葛亮之所以一次次北伐,就是因为这样能有效消耗曹魏,使得两国的国力差距,不至于快速拉大!这样蜀汉才能够多存续几年!
结语
明知事不可为,诸葛亮为何还要一次次北伐?背后原因并不简单!总的来说,诸葛亮不断北伐,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削弱益州派实力,减少内部斗争损耗;二、聚拢人心,为蜀汉续命;三、缩小和曹魏之间的国力差距,让蜀汉多存续几年!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