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婧)北京市顺义区全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对外开放桥头堡”。截至目前,该区已有外资企业910家,其中跨国公司8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30余家,外资利用规模稳居全市第三、平原新城首位,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区域开放发展注入了活力。
(资料图片)
北京市顺义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崔小浩在3日召开的“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顺义区专场上介绍,近年来,顺义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发挥首都国际机场所在地的区位优势,以开放优环境、以开放促发展,特别是以国家级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牵引,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助推国际优质资源加快集聚
崔小浩表示,该区着力构建开放新平台,以功能平台建设为引领,推动发展更高层次、更具顺义特色的开放型经济。
顺义区集聚政策创新平台,拓宽对外开放发展空间。高标准推进28.5平方公里、全市面积最大的北京自贸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建设,拥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国家级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北京天竺综保区等政策功能叠加优势,汇集了北京国际会展商务区、全市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全国首家空港型平行车进口口岸、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开放发展平台,助推国际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加快集聚。
同时,顺义区搭建交流平台,增强顺义元素国际显示度。作为永久会址已成功举办5届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连续3年承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碰撞交流合作提供舞台,也促进了众多优质项目和创新人才选择顺义落户发展。今年上半年举办的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发布会、第九届国际樱桃大会,以及日前开幕的第32届北京国际燕京啤酒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进一步展示了顺义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多领域、多方位的开放态势。
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
崔小浩称,顺义区持续打造开放新环境,以“两个环境”建设为抓手,不断迭代升级服务举措,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开放生态。
在抓好“硬环境”建设方面,该区围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下大力气优化生态环境,努力让绿水青山蓝天成为顺义的靓丽底色。着重做好首都国际机场周边区域的道路改造和环境提升,加快建设龙道河国际交往活力水岸和祥云小镇等一批示范街区。目前正在推进“海创城”和国际人才社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
在提升“软环境”水平方面,顺义区在全市建设了首支“服务专员”队伍,为企业量身定制、上门送出“服务包”,推动85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国10地“跨省通办”,区域营商环境考核持续保持全市前列。进一步规范辖区外语标识,成立外语志愿者小分队,设立外国人办事服务大厅,挂牌全市唯一的人才引进服务窗口,争创跨境贸易便利化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口岸整体通关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开放正在成为顺义发展最大的红利。”崔小浩说,截至目前,该区已有空客、宝洁、SMC等外资企业910家,其中跨国公司8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30余家,涵盖了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外资利用规模稳居全市第三、平原新城首位,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区域开放发展注入了活力。
发挥中德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
崔小浩表示,近年来,顺义区在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下,以20平方公里的北京中德产业园为主体,打造覆盖全域的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
园区发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桥梁纽带作用。成功举办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中德汽车产业链CEO峰会等活动20余场,今年以来已多次赴德开展产业促进和招商活动。
目前,园区已集聚奔驰、宝马、Ameco、威乐等优质德企92家,其中隐形冠军企业27家,年工业产值超过350亿元。下一步,顺义区将进一步提高制度创新能力,聚焦科技创新、投资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推动实施更多先行先试政策,加大新能源智能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高水平开放制度供给。
该区将发挥中德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与津冀两地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方面合作,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时,为国内更多企业赴德赴欧发展提供服务平台支撑,逐步将北京中德示范区打造成为“德国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地、中德隐形冠军发展的战略高地、中德国际交往与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