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性扩散
猴痘爆发!中国多地受影响,近千万易感者如何预防?2023年6月6日,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了2例猴痘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名患者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4天后,广州市也监测发现了2例猴痘病例,分别为43岁男性和29岁男性。
(资料图片)
中国内地的猴痘病例是在全球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2022-2023年的多国的MPOX(即Monkeypox)暴发之后出现的。这次暴发是由一种名为IIb分支的正交噬细胞体属噬细胞体引起的。
其临床表现与以前在非洲流行的分支不同。该暴发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美国超过97.5%的感染者为男性,其中94%涉及男男性行为。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动物源性疾病,既往主要在西非和中非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趋势。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正痘病毒科的一种正交噬细胞体属的DNA型噬细胞体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性皮肤疾病。因为它于1958年首次在实验室培养的非洲灵长类动物中发现而得名。1970年第一次在人类身上发现该病。
猴痘病毒可以通过与具有传染性的人、受到污染的材料或被感染的动物进行身体接触传给人类。动物群体中病毒传播的程度还不完全清楚,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猴痘也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
通过破损皮肤、粘膜表面(如口腔、咽部、眼部、生殖器、肛门直肠)或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猴痘患者具有传染性,可在所有伤口愈合并长出新的皮肤之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猴痘的常见症状是出现皮疹或粘膜病变,可持续2至4周,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精力不足和淋巴结肿大。皮疹开始时是扁平疮,然后发展成充满液体的小水泡,可能会发痒或疼痛。
皮疹愈合后,病变处变干,然后结痂并脱落。有些人可能有一处或几处皮肤病变,而另一些人则有数百处或更多。这些病变可能会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例如手掌和脚底、面部、口腔和喉咙、腹股沟和生殖器部位、肛门等。
人感染猴痘后不会马上出现症状,存在5-21天的潜伏期。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头痛、嗜睡、乏力、背部和肌肉酸痛等类似流感的前驱性全身性不适。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损。皮损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包括生殖器和口腔黏膜等。皮损经历斑丘-丘-水泡-脓泡-结壳-结节-溃败-结节-结缔组织增生等过程。皮损结壳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猴痘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大多数病例为轻型或普通型,是可以自愈的。但新生儿、儿童和有免疫缺陷基础疾病的人可能会有更高的风险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并因猴痘而死亡。在有记录的病例中,既往猴痘的病死率为0%-11%,在幼儿中更高。
如何预防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猴痘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仍需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于个人而言,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避免与感染动物或人员进行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勤洗手,加强个人手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使用过的物品。
主动就医和及时报备(若在国内外有过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出现类似猴痘皮损,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天花病毒
天花已于198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和猴痘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反应,因此接种天花活性弱毒苗(即天花苗)可有效预防或减轻人体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三种其他预防性的正交噬细胞体属噬细胞体活性弱毒苗(MVA-BN, LC16和OrthopoxVac)被批准用于预防或治疗正交噬细胞体属噬细胞体感染(包括天花和正交噬细胞体属相关性皮肤损伤)。目前并不建议大规模接种这些预防性的正交噬细胞体属噬细胞体活性弱毒苗,只有有风险的人才应考虑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支持性的,包括输液、维持营养、控制发热、预防继发感染等。同时,应对患者、患病动物、接触者进行隔离和追踪,一般需自接触日起隔离6周。
总之,猴痘是一种由正交噬细胞体属噬细胞体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性皮肤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播风险和较低的致死率。近期全球多地爆发了由IIb分支引起的猴痘疫情,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总结
怎样预防猴痘,避免与感染动物或人员进行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勤洗手,加强个人手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使用过的物品;主动就医和及时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