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航母的光环,
成了徐玲最新的目标。
(相关资料图)
作者:陈佳莉
7月末的一个早上,环球人物记者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驱车20多公里,来到黄花塘镇芦沟社区。这也是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玲每天上下班需要往返的一段路。在这个小县城,每天接近一小时的通勤路,几乎已经是人们能接受的极限。
走进芦沟社区,一幢幢新江淮风格的房屋鳞次栉比,粉墙黛瓦与蓝天交相生辉,沥清道路一尘不染,路两旁绿树成荫,让人恍惚间以为误入“世外桃源”。
记者见到徐玲时,她刚跟村里的工作人员开完近一小时的会。会上面对的全是爷爷奶奶那个年纪的人,35岁的徐玲也不犯怵,说话就直来直去:“有些事情做不好,咱没有商量余地,必须做,反正我抗压能力强……”大到村里的电商产业,小到村民的午饭问题,都是她要操心的。
看着徐玲将日常“淹没”在村民七零八碎的琐事中,记者有点难以想象,10年前的她曾穿着飒爽的海军服,掌舵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在大海驰骋。
“直到现在,别人介绍我时,首先还是‘开航母’,其次才是‘村支书’。”这无形中也给徐玲一些压力,如何让现在的工作超越航母光环,成了她最新的目标。
“凡事有n个备案”
村支书是徐玲退役后的“第二站”。
2013年,徐玲从海军退役,回到家乡盱眙县海事处当了一名办事员。虽然告别了大海,但县城还有淮河。每天清晨,徐玲一到单位,会先站在淮河边,看看船、看看水,再走进办公室。
在海事处工作9年后,徐玲主动申请到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做起了党总支书记。
“说实话,刚来的时候,社区的爷爷奶奶们根本没看上我。在他们眼里,书记只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我一个黄毛丫头,干不出啥名堂。”
作为县城空降来的“兵书记”,徐玲遇到的一些难题,是此前没有预料到的。“在部队时,首长一声令下,说一不二,士兵们整齐划一地执行。在村里,这个‘一’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二三四五六’。”
芦沟社区于2019年前后改造,村民搬迁入住新房。山水、田园、村落,绘就出一幅美好的“富春山居图”,社区被评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之一。
然而,村民们见到土地就想种菜的冲动,差点坏了大事。村里的公共绿化区域经常一夜之间被“清空”,换上了葱和蒜。
徐玲来了后想到个折中的办法——在村头马路对面的一块空地上开发“共享菜园”。每个家庭能分到1分(0.1亩)土地,立起自家的牌子,想种什么菜都可以。这样一来,村民们再也不去薅村里的草坪了。
·芦沟社区的“共享菜园”。陈佳莉/摄
芦沟社区户籍总人口为3393人,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工作,留在社区的1000多人中超过一半是65岁以上的老人。
徐玲了解到,老人们在吃饭问题上爱凑合,经常煮一锅粥从早吃到晚。她当即决定办起“暖心食堂”。
·村民在“暖心食堂”用餐。
去年“五一”期间,食堂开张,一顿两荤两素的午餐只要10元钱。起初食堂人气很旺,可不到一个月,没人来了。徐玲纳闷,一问才知道,爷爷奶奶们还是觉得贵。徐玲就想方设法给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半价特惠。到了炎热的7月,爷爷奶奶们懒得出门吃饭,食堂又冷清了下来。徐玲摸索着老人们的喜好,在社区开设棋牌室和电影院。现在,老人们早上出门带一个水杯,到社区打打麻将,中午在食堂吃个午饭,饭后看个电影再回家。
办法总比问题多,徐玲总结,做村支书就得“凡事有n个备案”。
盱眙小龙虾全国闻名,芦沟社区也沿用了“稻虾共生”的养殖方式。用纯天然无污染的生物肥产出的龙虾米,好吃又环保。2022年疫情期间,像龙虾米、雨山茶、葡萄、水果、梨等当地农产品,外销困难,徐玲特地从淮安市请来了网红主播“牛姐”。
·徐玲跟牛姐学习直播带货。
牛姐刚来村里时,走街串巷拍视频,一些村民还有些戒备心理。徐玲就用最通俗的方式跟大家解释——“拍视频可以赚钱”。
在徐玲的鼓励下,一些爷爷奶奶们也用上了智能手机,学着牛姐的样子,拍抖音、直播带货,成了“新农人”,在家门口创业赚到了钱。
·徐玲和社区居民在一起。
一年半的村支书生涯,磨掉了徐玲的“急脾气”。“以前我见到不公的事,恨不得原地就‘炸’,抄起家伙就能干架。但社区的问题很多急不得,需要耐着性子跟百姓沟通、交流。”
肉与铁结合的“航母印”
虽然退役整10年了,徐玲也几乎褪去了女舵手的模样,用她的话说,成了“接地气到脸先着地”的村支书,但女舵手的身份已经深深烙印在了她身上。
撩开裤腿,徐玲给环球人物记者看了看她小腿骨处几处疤痕,坑坑洼洼,有的还留下了色素堆积。
因为航母上各个舱室之间会有高出地面25厘米左右的龙骨架,每当遇到紧急任务时,徐玲匆忙中就会忽略龙骨架的存在,小腿的髌骨一次一次地撞上去,“那是肉与铁的结合,钻心疼,之后就会留下一些疤痕”。
徐玲给它们起名“航母印”,就当是航母留在自己身上的勋章。此后,“航母印”这个名字也被战友们沿用了下来。
·徐玲成为辽宁舰上的首位女舵手。
作为海军首批女水兵的一员,登上我国第一艘航母,还能在航母上成为第一位女舵手,这些“第一”,都是徐玲用努力和勇气换来的。
2005年,徐玲考入南京体育学院一个很冷门的专业——自行车专业。大二时,她报名参军,经过各项政审体能考核,进入中国人民海军。
在登上航母之前,徐玲先在“和平方舟”号医疗船上实习了一段时间。
初登“和平方舟”号,女兵们参观了军舰的各个舱室,最后来到驾驶室。徐玲一眼就看到了面前的操舵盘。她感到不可思议:小小的一个操舵盘怎么能操纵起万吨军舰?她问首长:“我可以学操舵吗?”首长笑着说:“操舵一般是男孩子干的活,海军历史上还没有女兵学开军舰呢。”徐玲心里犯嘀咕,“男孩子能干的活,女孩子为什么不能干”。
等到女兵被通知选船上专业时,她毫不犹豫选了操舵。
·徐玲(右二)在“和平方舟”号上选择了操舵专业。
其实,当时别说开军舰了,如何在军舰上做到不晕船,徐玲心里都没底。
上船之前,徐玲已经进行了抗眩晕训练。“我站在一个大铁轮子里,手脚被绑住,班长转动轮轴。第一次转了两圈,我就感觉天旋地转,下来时双腿跪地,五脏六腑要爆炸了一样。”之后,圈数每天都在增加,10圈、20圈、30圈,一直到连续转10分钟。
等真正上了船之后,徐玲发现,陆地上的训练和实战完全两码事,“在铁轮子里是按照一个方向转,船上是上下左右来回转”。徐玲打过一个比喻,平时大家在游乐场坐过山车最多5分钟,在船上的感觉就像连续坐一个星期过山车。坐在过山车上吃饭,那感觉就更酸爽了。经常是刚吃下去的饭,就被晃了出来,为了保持体力,她就继续吃,吃完继续吐。
现在想起来,徐玲都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最严重的时候,她只能在耳朵上挂一个塑料袋,一边学操舵一边吐。经过7天的实训,之后坐任何船,不管多大的风浪,徐玲再也没晕过。
2010年,徐玲首次掌舵,经过印度洋风浪考验,驾驶“和平方舟”号医疗船赴亚丁湾执行任务。两年后,她成功登上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
在百姓的“大海”中驰骋
作为“辽宁舰”上的首位女舵手,徐玲在驾驶室内见证了多个历史性瞬间。
舰载机第一次着舰的那一刹,徐玲热血沸腾,祖国的强大让她泪流满面。
辽宁舰首次对实体目标进行发射那天,正好是徐玲值班。当辽宁舰对准一个目标万箭齐发时,整个甲板都在震动,徐玲感到“脚底板都酥酥麻麻”。“当时就有一种岁月的交错感,好像回到了战争年代,当下的我会奋不顾身往前冲,为祖国付出所有,甚至生命。”
在军舰短暂靠岸的日子里,徐玲还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2010年,徐玲结束“和平方舟”号的执行任务,回国到舟山为医疗船进行补给时,结识了来自另一个部队的张标。张标是一名海军老兵,多次执行索马里护航、环球航等多项重大任务,立过二等功。
两人刚确定关系不久,徐玲就被选中进入辽宁舰,张标则留在舟山。此后几年里,徐玲和张标有时只能通过卫星电话联系。“手机不能没电,每次手机一响,我就很激动,猜是不是他。”
·徐玲在“和平方舟”号上执行任务。
谈恋爱时两人隔着海,如今结婚生子了,两人还是异地。为了照顾徐玲的工作,张标退役后选择放弃分配,“下海”经商,现在在福建做石材生意,平均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记者此次在芦沟社区恰巧也见到了张标,他是来给徐玲送药的。
这些年,和徐玲异地、无条件支持她工作,张标都没有怨言。但看到她一忙起工作就不记得吃药,张标忍不了,直接追到了单位。实际上,在辽宁舰服役期间,徐玲就曾因工作强度太大,导致身体出现了一些症状,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
自己的身体照顾不到,对家里刚满4岁的孩子,徐玲也感到有些亏欠。她每天通勤时间长,工作琐碎且不分节假日,经常是晚上回家孩子睡了,早上出门孩子还没醒。
生在这个“双退役”家庭,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学会的人生中第一首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现在只要一听到国歌奏响,小家伙会立马站起来敬礼。被问到“长大后的梦想”,他脱口而出“当军人,开战斗机”。
徐玲也会经常把航母上的经历讲给儿子听。每次看到电视上有军舰的画面,他马上转头问:“妈妈,这就是你开的船吧?”
·徐玲在盱眙县海事处工作时,有淮河相伴。
跟随军舰在大海上航行时,徐玲见过很多绝美的景致:上千只追逐军舰的海豚伸手可及,大鲸鱼浮出水面呼着气喷出水柱,飞鱼像陆地上看到的小壁虎一样在海面奔跑……
现在,徐玲经常会怀念大海上的岁月。她说,在社区她其实也在扮演女舵手的角色。“百姓就是大海,村集体就是军舰,我要在百姓的波涛中,将集体经济这艘军舰开向远方。”
栏目主编:赵翰露
文字编辑:宋慧
本文作者: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