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老街在邻近的镇子上,据说是从前盐业发达、商贾云集时兴盛起来的,随着时光的变迁,商业的味道少了,文化积淀了下来,穿越古今,愈发厚重。前几天,院里开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法治宣传,同事们叫上我去了一趟。
老街不长,路是青砖铺成的。说是铺,由于怕被重物压断,砖头都是竖着砌的,两块之间留一些缝隙。路面中间高,两边低,一说是因为路的两边是排水沟,中间高一点利于排水,路面不致损坏;也有说是因为拉货的板车几百年来不断行走压成的,我觉得两者皆有吧。街口是一个古戏台,也是青砖砌的,四面由几根木柱子撑着,正后面是一面墙,用来设置舞台布景。我去过的地方不少,也见过很多戏台,形制大体都差不多,经常有戏文上演的不多,这些年也只是在福建才偶尔看到,大多都用来搞商业活动了,唱歌,跳舞,发礼品,也颇热闹。今天这里是宣传的主场,市歌舞团的演员和同事一起排了文艺节目,送戏下乡加上送法下乡,很受群众的欢迎。观众区旁早早布置了展板,演出结束后,直接开始讲解案例和法律知识。
戏台边上是盐课司,古时主管盐务的衙门。相传范仲淹在这里当盐官时,目睹海水肆虐,百姓生活困苦,便带着盐民修了一条捍海堤,后来被称为“范公堤”。沧海桑田,曾经的大海已经变成了良田,当年的堤坝也成为了一条大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公故事随着古老的盐课司代代流传下来。
再往里是一间接一间的铺子,招牌都是统一的黑底黄字,店名由本地有名的书法家书写,风格不一,各具神韵。街道不宽,招牌又微微前倾,很醒目。由于喜欢写字,每个招牌我都拍了下来,以后练字时可以临摹。铺子有的陈列着围海煮盐的历史遗存,有的展示本地特色文化,还有卖糖人的——小朋友最是喜欢:匠人挑出一块糖,一边吹气,一边轻轻地拉动,小动物便能成型,孩子们趴在一旁看着,买到手也不舍得吃,直到融化。手工艺画也很有意思,用一段段的秸秆编起来,大多是农村生活的题材,很生动。编画的大姐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工作,手下没有丝毫停顿。
当然,发绣店是不可少的。用头发做材料绣图,这是本地独有的技艺,相传始于唐朝,后来失传。直到建国后老艺人们查看古书,潜心研究,才得以恢复,还创新了未有记载的双面绣技法。我想,做手艺和办案一样,求极致都是要一直坚持的追求。还有陈皮酒店,酒由几十味中药制成,相传是范仲淹为了给母亲调理身体发明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很多人爱喝。到店里的时候,不少游客在买,和他们聊起到老街旅游的感受,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街上有两家做桶炉烧饼和鱼汤面的老店,这是两样本地的美食。烧饼馅用猪油、葱、萝卜丝等调制,一定要加糖和蜂蜜,成就咸甜俱有的味道,本地称龙虎斗;擀制成型后,两面刷上水,朝外的一面撒上芝麻,迅速贴上炉壁烤至焦黄取出,咬一口外皮酥脆,里面又极具软韧,唇齿留香。鱼汤面馆和烧饼店大多挨在一起,两个烧饼,一碗醇厚鲜香的汤面,是最令人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也是最美的童年回忆。可不要小看这一碗面,面汤可是用了鲫鱼、鳝鱼、猪骨等各色原料熬制几十小时才成的。食客们大多还会要上拌干丝、小笼包等,再来一壶茶,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叫做“吃早茶”。老街边还有一些民房,门板推起来会吱吱呀呀响,门前炉子上温一壶茶,年轻人出门工作,老人们则围坐打牌闲聊,你要是凑近了,也能听到不少有趣的事。当然也不能光听,送上几份防范养老诈骗的宣传册,坐在门槛上讲讲,老人们很感兴趣。
夕阳西下,同事们还三三两两地在店里走访,戏台前的展板区还围着不少人。站在街口,老屋的影子铺在街道上,行人进进出出,这一刻,厚重的历史与如水的时光相拥,传统的文化与时代的脚步同行,我想,老街不老。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检察院)
[版面编辑:龙平川] [责任编辑:高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