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烟台黄渤海新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以下简称“综合实践学校”劳动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区域校内劳动课程被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以项目化进行集体考察探究、劳动实践等新方式,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的实践档期,每周承接一所学校参加5天4晚的劳动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基地,融入主题场馆,走入田间地头,引导学生用心、用脑、用手,全方位学习、实践劳动教育。
抓住日常生活细节,推进“生活化”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学校自2023年5月8日正式开班到暑假前,先后开办7期劳动周教育活动,参训学生达3063名。目前,暑期承接了十余项夏令营和研学旅行活动。在5天4晚的劳动实践中,学校通过日常生活劳动课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优良品质,让学生具备自理、自学、自护、自强、自律5种能力。从入校第一课开始,教会学生掌握宿舍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学生如何套被套、铺褥子和整理床单、叠方块被,如何清洁宿舍卫生等生活技能。在就餐中教育学生学习餐饮文化,如有序排队打餐、按需取餐、进餐食无语、杜绝浪费的“光盘”行动,餐后及时清洁餐桌、收纳餐具,不喝碳酸饮料,自带水杯等。在场馆实践学习中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如节约任务所需的耗材、可回收器材二次利用、课后工具整理与收纳、场地的清洁与卫生等。通过考核评价机制激励,严格强化训练,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不断增强,行为习惯不断优化,学生呈现阳光、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融入多样主题场馆,开展“沉浸式”项目化学习
综合实践学校以“4459”课程体系为抓手,以先进的场馆和科技装备为依托,采取课程订单制和选课走班制模式,开展“沉浸式”项目化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以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4类实践活动项目为主线,依托9个实践中心,开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在智能制造中心,学生们学习金工木工、三维打印、激光切割、智能搭建和创意物联、ARVR体验等课程,让学生通过设计构图、策划分工、手脑并用、团队合作等实践过程,体验新技术及应用,锻炼学生科技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公共安全教育中心,学生们借助仿真场景、声光设备等,身临其境学习防震减灾、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紧急救护、禁毒反邪教、法治教育等知识和技能,训练自救和他救能力;在航天科普中心,学生们在航天测控中心分工合作,控制火箭发射升空;进入1:1复刻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体验宇航员的太空工作与生活;进入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种下“航天梦”的种子,立志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和“航天英雄”。在传统文化和手工制作中心,学生们通过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实践非遗制作、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自信心。
走入田间地头,实践“乡土味”劳动课程
真正的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十指沾泥、躬身实践,感受劳动的乐趣、回归劳动的本质。学校依托占地50余亩的果树种植区“青青子衿园”,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嗅闻乡土气息,开展劳动实践。在劳动课中辨别果树的种类、学习劳动工具的使用,并身体力行,以小组为单位,参加修剪拉枝、人工授粉、疏果除虫、施肥浇水等课程,通过出力流汗、动手实践,体验多种劳动实践技能。同时,学生可在不同时令采摘劳动果实,春末摘杏,夏日收桃,端午采艾草,体验劳动的光荣和收获的喜悦;还为园区的山雀投食,为鸽子筑巢,通过扎根泥土的劳动教育,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劳动教育之中,让每一名孩子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在劳动中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梁维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