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省锦州市充分挖掘非遗特色资源,以深入校园、红色赋能、推进非遗工坊带动效应等方式,让非遗资源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建设特色鲜明的非遗工坊


(相关资料图)

扶植一批巧匠,带热一批产业,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是活态的文化传承。近年来,锦州市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传习基地,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

近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了辽宁省非遗工坊评定,来自锦州的两个非遗工坊入选。此次入选非遗工坊的锦州葫芦雕工坊通过开设公益性培训,传授种植葫芦技术和雕刻、镶嵌、彩绘葫芦等,不但让学员掌握葫芦文化和技艺,还带领学员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锦州葫芦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莉介绍,自2003年创办“葫芦赵”工艺品厂以来,她先后培训下岗职工近千人,学员在这里既学到雕刻技艺又掌握了葫芦种植技术。锦州市北镇市(县级市)农民朱汉春原本就是一名葫芦种植大户,但辛苦一年也只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2009年拜师赵莉后,朱汉春不但掌握了20多种葫芦种植和嫁接技术,还学会了高难度葫芦雕技艺,“好葫芦+好技艺”让朱汉春成为远近闻名的“葫芦王”,每年收入五六十万元,他的葫芦作品《土星》被中国葫芦博物馆收藏。

锦州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锦州市高度重视非遗领域的开拓发展。建好、用好非遗工坊,在推动非遗保护、带动就业增收、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创新打造美丽“锦州红”

近年来,锦州市持续推动“传承基地+红色记忆”,通过不断创新,努力将红色文化与非遗资源相结合,多年来坚持开展“群文精品走基层 非遗项目展风采”活动,让新编排创作的红色非遗艺术作品第一时间走进社区、剧场、校园、军营等,平均每年惠及约2万人。

近日,辽宁省曲艺展演拉开帷幕,锦州市群众艺术馆最新创作的红色曲艺作品、国家级非遗项目西城派东北大鼓《四树红旗》精彩亮相。观众在领略东北大鼓曲艺魅力的同时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彰显了锦州的城市精神风貌以及“解放战争转折地”的重要作用。两位小演员表示,通过参加大鼓展演与学习,了解了锦州的红色历史,也感受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责任与使命,一定要坚持学下去,为曲艺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8月1日,“群文精品走基层 非遗项目展风采”辽宁省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非遗展示展演环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锦州面塑、辽西绳结技艺、锦州吹糖人等4个项目的传承人,现场进行展示并将创作的作品作为节日礼物送给现场官兵。“这是我创作的剪纸作品,这里有传统纹样柳树妈妈,有鱼有水,象征民拥军、军爱民、军民鱼水情深……”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封冬云介绍剪纸寓意后将作品送给部队官兵,现场响起热烈掌声。部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官兵深入感受锦州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到军民鱼水情深,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官兵的文化自信。

据了解,锦州市精心组织非遗传承人走出传承基地,努力将传统非遗注入红色记忆,以辽宁红色“六地”文化为蓝本,赓续精神血脉,编排红色剧本,创作各类红色作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在这里悄然融合。

推动非遗校园保护传承

锦州在非遗校园保护传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有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校园传承基地6个,包括渤海大学、黑山胡家小学、义县前杨小学、北镇新区小学、凌海白台子、太和区平和小学。渤海大学主要面对留学生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聘请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其中渤海大学一名非洲留学生在传承基地学习剪纸后,回国开办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培训班,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播到大洋彼岸。

为进一步推进校园传承,锦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及非遗传承人、学校教师编撰《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习指导》并免费送到各个传承基地,推进剪纸传承融入教学体系。黑山胡家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老师到学生,人人会剪纸,剪纸教育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下一步,锦州市将加快完善非遗校园传承基地建设,在已有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义县社火、传统锡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将民族传统体育、传统表演、传统技艺等项目融入学生课间生活。

截至目前,锦州市已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保护体系;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10项、省级名录32项、市级名录117项、县级名录165项。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敬彪表示,锦州市将持续推进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辽西木偶戏、道光廿五白酒传统酿酒技艺、锦州皮影戏等非遗项目开发衍生品,打造一批地域特点明显的文化品牌。

除此之外,锦州将坚定不移地推动“非遗+”发展。以“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多维融合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文艺创作、创意设计、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推动开发形成影视、演艺、非遗作品等系列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本报驻辽宁实习记者 贾晓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