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火起来的不只是电影,还有西安旅游。一边,“诗仙李白”出现在大唐不夜城街头,游客争相与之吟诗作对;另一边,影片同款暑期研学游上线,首日销售额就突破百万元。

“长安”再次受到热捧,让人想起多年前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它不仅一播出就引发收视热潮,还衍生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这一文旅爆品,开创了“影视+文旅”新业态。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长安三万里》,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都是依托“长安”IP,实现文旅联动。当年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就是依托网剧传播优势、提升景区知名度,同时剧作也借景区加持提高收视率。这次《长安三万里》热映期间,西安与剧方同步,全流程策划宣传方案,影片全国首映最为重要的主会场便设置在大唐不夜城。影视和文旅的“双向奔赴”,为“长安”IP的走红添了一把火。

在许多人印象中,曾经的大唐不夜城不过是“仿古建筑一条街”,同质化的网红餐饮、汉服体验让人审美疲劳。如今,街还是那条街,却因为有了“房玄龄”“杜如晦”“李白”,令人流连忘返。无论是靠“爆梗”表演走红的《盛唐密盒》,还是专程来找“李白”对诗的游客,说到底,都是在围绕内容做文章,内容创新赋予文旅街区持久的生命力。

创作走心,才会触动大众的心。《长安三万里》赢得市场和观众认可,离不开创作团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影片运用48首古诗,主创团队查阅100多部书籍,实地采风潼关、西安等地,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人物设计参考唐画唐俑,人物动作专门聘请礼仪老师,方能把唐风和诗意诠释得如此精彩,唤起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共鸣。

如今,到电影院看《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人们暑期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影片结束后,不少观众起立吟诵唐诗,电影院成为大型吟诗现场。还有人在观影后搜集史料,互联网上掀起“李白热”。一部优秀电影拉近了传统文化与普通人的距离,唤醒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和诗意,提升了文化自信。事实证明,诚意之作必然受到市场肯定和追捧,这种认可也将转化为巨大流量,赋能文旅消费。

“长安”火爆,也源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这些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奇谭》等传统文化题材作品走红,说明市场对此有强烈需求。文化产业从业者只有深入研究市场,关注年轻人,了解他们的情感,才能为文旅产业提供更多内容支撑,助力文旅产品更新迭代。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产品从“网红”变“长红”,需要源源不断的内容创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拿出任何一段来讲故事,都足以令人期待。影片中有一句台词,“只要诗在,长安城就在”。作为一个成功的文旅IP,“长安”还需要更多好故事、新创意,以及历史文化与现代场景的深入融合,这些才是“长安”持续长红的密码。(记者:姜天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