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水稻收割的季节,重庆产粮大区梁平一片丰收的景象。礼让镇老营村村民贺志灿一家也比往常忙碌了许多:每天一大早,伴随着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在自家门前练一阵癞子锣鼓。锣鼓接近尾声时,常常会有参加草把龙活动的村民前来,贺志灿就接着和他们在院坝里一边聊着近期的演出计划,一边编织各种造型的草把龙。
梁平拥有5项国家级“非遗”、26项重庆市级“非遗”、124项区级“非遗”。全区共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余名,国家级“非遗”梁平竹帘和梁平木版年画还成功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资料图)
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遗”保护名录的梁平癞子锣鼓,是一种音乐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巴渝民间器乐,在明清之际就已在梁平一带广为流传。秉承家传的贺志灿,是梁平癞子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但他认为传统的癞子锣鼓曲目太严肃、打法太呆板,跟现在的生活和审美越来越脱节。“‘非遗’要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搞创新。”贺志灿说。
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贺志灿根据不同的节令和场景创作了多首寓意吉祥、喜庆欢乐的曲目,又增加了表演和表情的戏份,让整个演奏更具观赏性,视听效果更好。他还自己编写教材,到学校、社区免费授徒,这些年已累计培训学员上万人。
“区委区政府近年来不断强化传承人培育培养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对‘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据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陶斯平介绍,全区先后建立了10个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3个传承实验基地,还与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举办了“非遗”传承人研习班,进一步加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如今都有像贺志灿一样能进院坝田坎、能登大雅之堂的代表性传承人。
礼让镇一些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成立“非遗”传承队,邀请贺志灿等“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将“非遗”传承融入素质教育。礼让初中通过礼让草把龙传承基地建设,让师生们在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2020年和2021年,学校先后成功入选重庆市综合实践活动领雁工程领雁学校和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梁平是重庆最大的‘粮仓’,这些年粮食年年大丰收,晒秋节等农文旅融合的活动多,传承发展草把龙这样的‘非遗’,也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贺志灿介绍,礼让草把龙的演出市场已扩展到川渝两地的粮食主产区,相关文创产品也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原标题:光明日报 | 重庆梁平:乡土技艺焕新彩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