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8月29日电(记者邱世杰、吴帅帅)驻村律师队伍为乡村新项目把好法律关;青年人组成“调小青”团队化解新类型矛盾;“共享法庭”依靠一根网线实现与法官对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法律专业人士、科技化手段正不断融入乡村治理场景中,让法治服务扎根“未来乡村”。
黄湖镇青山村是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在“未来乡村议事厅”,驻村律师姚正洪正在为一户村民解答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问题。“这几年村里来了不少创业团队,随之而来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在提升。”姚正洪介绍说,今年是他做驻村律师的第14个年头。
(资料图片)
今年4月,一户村民与外来创业的“新村民”产生了房屋租赁纠纷,双方就赔偿金额僵持不下,通过姚正洪一个多月的调解,最终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
“普及法律知识不能生硬,调解纠纷也不能只知道讲法律法规,很多村民不能理解、不愿理解,要将心比心,更要有耐心。”驻村多年,姚正洪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跟村民们有效沟通,以更加灵活的普法方式,让村民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记者了解到,目前余杭区共配备163名律师、13名基层法律工作者作为驻村(社)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年总服务时长超过1万小时。
2022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打造未来治理场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业发展、项目引进都与法治服务和保障息息相关。”青山村党委书记林红介绍说。
图为青山村“未来乡村议事厅”。新华社记者 邱世杰 摄
近年来,为积极发挥青年在乡村治理、矛盾化解方面的积极性,青山村专门成立了由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代表组成的“调小青”队伍,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村里矛盾纠纷调处、普法宣传等相关工作。
“年轻人之间沟通起来没有代沟,效率高、效果好。”“调小青”团队成员杨波介绍,在村里“一户多宅”整治过程中,部分老人迟迟不愿响应工作,他们就向户主子女详细介绍整治的必要性和相关政策,很多子女听后都愿意主动做父母工作,整治率大大提升。
“一户多宅整治多亏了‘调小青’团队,整治效果明显,腾挪出来的空间也为我们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林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