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以“忠义”著称于世,在民间逐渐被神化,出现了大量的关羽庙。事实上,关羽在朝鲜半岛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民间信众,据统计,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中国浙江省的韩国(包括分裂前的朝鲜),历史上曾修建至少27座关羽庙。
早在西晋时期,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就传入朝鲜半岛。而在高丽末期,中国话本《三国志平话》传入朝鲜,罗贯中撰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也于1522-1560年传入朝鲜。在朝鲜历史上,曾多次出版中文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关羽这个人物也逐渐为朝鲜人民所熟悉和尊崇。到了壬辰倭乱(1592-1598年)结束之时,现在的韩国已经陆续出现了不少关羽庙。关羽作为一种信仰被接受的基础已经得以巩固。虽然建关羽庙并不是出于朝鲜政府的本意,但把“忠和义”的象征关羽当作守护神的做法,既有保卫国家安危和保护百姓的表面意图在里面,又有其他一些政治意图作基础。可以看到的是关羽庙逐渐使关羽信仰得到了扩大和传播,人们对关羽庙的认识也随着政治社会的变革发生了一些变化。
据初步调查,朝鲜时代所建的关羽庙共有27个左右,其中建于首尔的关羽庙有7个,庆尚北道有2个,庆尚南道2个,全罗北道5个,全国南道3个,京畿道江华岛4个,开城1个,忠清道1个,江源道1个,平安道1个。可见关羽庙在全国均有分布,特别集中于首尔和全罗道等地。目前已毁弃或未详的地方有13个,也就是说现存14处。此外,还有在《三国志演义》中登场的12将神的神堂和供奉诸葛亮的卧龙庙(武侯庙)。关羽庙的名称有关王庙、关侯庙、关圣庙、关庙、关云庙、关帝庙、圣帝庙、关皇庙、崇义庙、关圣祠等多种。其中称作关王庙的最多,共有8处。其次是关圣庙(5处)和关帝庙(4处)。
建关羽庙的主体大致可分为明朝、朝鲜政府和民间三部分。从朝鲜宣祖三十一年(1598年)到宣祖三十四年(1601年)修建的6处关羽庙是奉明朝将帅或明皇帝之命而建造的。也就是说,在壬辰倭乱和议交涉决裂所引起的丁酉再乱(1597-1598年)时期所建的关羽庙占其中的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关云长处处显灵使明朝军队获得胜利而建的。之后,以全罗道为中心的民间也开始不时建起儒教色彩强烈的祭奠关羽的祠堂或具有民间信仰形态的祠庙。这样到了高宗年间,建关羽庙之风盛行。宣祖以后,对关羽的崇拜迅速向民间巫俗信仰发展,在民间也开始正式修建关羽庙,把关羽当作神来供奉。
在关羽庙的地域分布于,主要在首尔东西南北四处,有奖忠洞的关圣庙、中区芳山洞的圣帝庙等。在地方,安东、星州、康津古今岛、南原、全州、河东、新安、丽水、金提、开城、东莱、江华、泰仁、唐津、平壤等地也建有关羽庙,但其中一部分已经毁弃,只留下了地基。有所区别的是,在中国,关帝信仰是传统的道教习俗融合了佛教,经过长久的岁月,自然而然地日常生活化而成的。而在韩国,关羽信仰到了朝鲜后期也开始变为儒教、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相融合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