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司法部举行“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群众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发布”新闻发布会。通报显示,2022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7万余件。为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司法部发布新修订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去年法律援助成绩如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去年全国办理涉虐待、遗弃,或家暴民事法援案近九千件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

通报显示,2022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7万余件,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帮助95万余件,受援人241万余人。其中,组织办理的涉嫌遭受虐待、遗弃或者家庭暴力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有8900余件。

“《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1日实施以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认真贯彻法律援助法,提高办案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金勇表示,本次还公开发布了6个典型案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案件类型多样、受援群体广泛。从案例类型看,既有请求劳动关系确认、支付劳动报酬等常见案件,有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案件,也有请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案件,有民事案件,也有刑事案件;从受援群体看,既包含了农民工、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也有网络直播卖货等新业态从业人员。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孙春英表示,近年来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权益维护等问题受到了社会关注,司法部将指导地方将外卖小哥、快递员等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群体。

据今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披露,我国新业态从业人员高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他们主要是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这些劳动者高度依赖于互联网平台,而传统劳动法律在这些新兴领域的规范并不健全,新商业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雇主-劳动者的一一对应关系。

目前,人社部、最高法明确“从属性+要素式”的劳动关系认定思路,在裁判原则层面给快递员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具体到在维权诉讼中,需要他们承担较高的举证义务,匹配更重的寻找、固定证据的责任。而这恰恰是新业态从业人员所欠缺的,也是法律援助应该发力的地方。

二是案例典型性指导性强。这些案例法律关系复杂、历经程序较多。比如,有一起案件历经了仲裁、诉讼一审、二审;还有一起案件,当事人先后多次与医院沟通,均未能解决合理赔偿问题,最终在承办律师帮助下,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案例也为法律援助人员办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借鉴。

三是法律援助机构履职尽责为民服务。从这次公开发布案例可以看到,法律援助机构坚持便民、利民、惠民,服务群众。有的当天接受申请、当天完成律师指派;有的区、市法律援助机构在一审、二审中接续用力,依法实施援助,确保案件质量。承办律师依法办案,他们用心用情为民服务,反复研究案情,多次与受援人沟通,调查取证,提出了高质量法律意见,展示了良好职业操守。

《程序规定》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担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辩护人,应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

为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司法部发布新修订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程序规定》共六章46条,围绕方便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等内容作出一系列具体规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和办理原则。规定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要求法律援助机构为公民获得法律援助提供便利,法律援助人员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

二是优化申请程序。要求法律援助机构向社会公示并及时更新信息。明确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时,由提交经济困难证明表改为提交经济困难状况说明表,并对不同申请情形的处理方式做了规定。

三是完善审查程序。明确法律援助机构的审查时限和审查重点,规定法律援助机构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查询或者由申请人个人诚信承诺的方式核查申请人的经济困难状况,需要跨地域核查的可以请求异地协作。

四是细化指派程序。对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以及死刑复核案件的被告人,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具有三年以上刑事辩护经历的律师担任辩护人;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律师担任辩护人。

五是规范承办要求。规定法律援助人员承办代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约见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首次约见时应当履行相关告知职责。明确对处于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案件的办理要求,对于不开庭审理的案件,要求法律援助人员在了解情况后提交书面法律意见。规定法律援助人员无法承办案件的处理方式和结案归档程序。

便民方面有哪些新规定?

申请法律援助时,不再需要提交经济困难证明表

在方便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方面,《程序规定》有哪些新规定?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局长杨向斌介绍,为落实法律援助法关于便民服务的要求,《程序规定》做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服务方式。明确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向社会公示并及时更新法律援助申请条件、程序等信息,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为公民获得法律援助提供便利。二是简化申请手续。明确申请法律援助时,不再需要提交经济困难证明表,但如果申请人有能够说明经济状况的证件或者证明材料,可以一并提供。申请人提供材料不齐全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三是优化办理流程。规定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七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明确了法律援助机构审查的主要内容、认定申请人经济困难的标准,规范了法律援助机构异地协作核查的程序。四是主动提示进行异议审查。考虑到法律援助具有即时性,为避免申请人因怠于行使权利,导致群众自身权益受损,新增加了异议审查申请时限的要求,申请人、受援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不予法律援助或者终止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设立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异议审查。

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有哪些规定?

刑事辩护法律援助案件,增加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办理要求

在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方面,《程序规定》从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一是积极履行职责。要求法律援助人员依照法律、法规等规定,遵守有关法律服务业务规程,及时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财物。二是规范承办要求。对刑事辩护法律援助案件,强调律师应当依法会见、阅卷,并根据案情提出辩护意见,增加了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办理要求;对代理法律援助案件,明确了法律援助人员的约见职责和告知义务,规定法律援助人员可以帮助受援人通过和解、调解及其他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三是保障公民辩护权。对法律援助机构已指派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或者近亲属又代为委托辩护人的,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接受委托辩护,律师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四是畅通救济渠道。规定受援人有证据证明法律援助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可以请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并明确了相关工作流程。综合新华社、央视等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王蜀周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