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阿鲁科尔沁旗,天空湛蓝如洗。


(资料图片)

巴彦花镇哈日哈达村的图亚搀扶着婆婆,悠闲地溜达在乡间小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图亚手里拿着小手绢,时不时给婆婆擦擦额头上的汗珠。

“今天天气有点热,您这后背都被汗水浸湿了,回去我给您洗个澡,再换件新衣服,就舒服了!”听到图亚的话,婆婆笑着说:“好好。”

蒙古族媳妇图亚的细心照料,不仅得到汉族婆婆的认可,也得到街坊邻居的肯定,大家纷纷相传图亚是个好媳妇。

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阿鲁科尔沁旗紧密结合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要求,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深耕各族群众心中,“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不离不弃的“相随”

“妈,今天做了您爱吃的猪肉炖酸菜,豆角炖土豆。”图亚把婆婆从炕上扶起,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递到她面前,并嘱咐要慢慢吃。

隔一天熬一次粥,每两三天包一顿饺子,菜要煮得软烂些……对于婆婆的饮食习惯,图亚已经熟记于心。“虽然没有顿顿大鱼大肉,但尽量做到营养均衡,老人吃好了,身体才能好。”图亚说道。

看着婆婆一口一口吃得倍儿香,图亚与丈夫相视一笑。图亚嫁到这个家庭近20年,不管是与丈夫,还是跟婆婆,不曾因为习俗不同而吵过架、红过脸。

“没有图亚,我们家现在都不知乱成啥样了。”图亚婆婆告诉记者,当年在图亚的努力下,得胃穿孔的贾连柱得以及时治疗并重拾信心,现下他们一大家子又在图亚的悉心呵护下,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家和万事兴,如今,图亚家的牛已由最初的4头发展到20头。“去年,家里卖了两个牛犊,挣11000元,再加上地里的收入,纯收入达5万多元。”图亚高兴地说。

图亚一家用彼此的尊重、理解和爱,构建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坚定不移的“追随”

“陈大夫,您快给出出主意!”当接到村民打来的“求救”电话,72岁的陈发立马精神了起来。

“早上服用氨氯地平,晚上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看看血压能不能降下来,还不行就赶紧去医院。”陈发在电话中再三叮嘱。

20世纪70年代,50多名汉族群众来到巴彦温都尔苏木巴彦包勒格嘎查定居,陈发就在其中。当时,作为嘎查内唯一一名汉族医生,陈发给人治过病,也接过生。

“每年要给嘎查的600多人看病,先后接生过200多个新生儿。哪儿有需要,我就去哪里。”久而久之,谁家在哪块,陈发闭着眼都能找到。

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陈发很少再给别人看病,但还是有很多人经常找他咨询,不管是谁他都耐心解答。

“我想接过陈发手中的接力棒,替他走下去、守下去。”2022年,跟随前辈的脚步,嘎查里的汉族青年吕晓波,开始了他的赤脚医生生涯。21年来,吕晓波出诊2万多人次。

陈发对吕晓波的影响不仅仅在行医上,更重要的是他的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吕晓波。

吕晓波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巴彦包勒格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达。为了让嘎查百姓更好地生活,2013年开始,他投入资金10万元,带领牧民发展乡村旅游等增收项目,通过经营牧家乐,销售奶食品、肉羊等方式实现户均增收1万多元。

延续传承的“跟随”

一大早,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的赵岩华就赶到了自己的农资店,刚开门,杨桂军就来了。

“岩华,我把从你这买的种子化肥钱给你,11000元。”杨桂军手中拿着一沓钱,数了起来。

两人来回推让着,在确定杨桂军确实不需要这笔钱周转,赵岩华才将钱收下。

凭着多年售卖农资产品的经验,赵岩华曾多次带领百姓到通辽市开鲁县购买价格便宜、质量有保障的种子、化肥,为乡亲们省下不少钱。今年,赵岩华的新店开业后,村里百姓就都认准了他们家产品。

“现在嘎查90%的人都到我这里购买农资,钱周转不开的,我会适当给他们赊账。我们要把当时的知青精神发扬传承下去,团结邻里,共同进步。”赵岩华说。

20世纪70年代,一批知识青年来到达兰花大队,在这里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牧民的知心朋友。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知青时常会回到这里,尽其所能帮助乡亲们。

“2010年,一位赤峰知青帮达兰花嘎查争取项目资金,打了10眼机井,助力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起这件事,嘎查党支部书记布和朝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达兰花嘎查获得了自治区级民族团结示范集体荣誉,正在向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集体迈进。(记者长河魏那王塔娜李雪瑶伊舒妮新毕力格)

链接:

★阿鲁科尔沁旗精心打造不同领域、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点,择优推荐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目前,共培育和打造市级以上重点示范单位53个;年初以来,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

★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集中宣讲50余场次。

★建设阿鲁科尔沁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中心,进一步丰富培训载体、拓宽宣传渠道。截至目前,接待干部群众参观3500人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