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传承人——吴天义

兴义市是黔西南州的州府所在地,是南丝绸之路在贵州西部的终点。这是一座新城,老城的踪迹已经几乎“荡然无存”。然而,对我来说,它的魅力在于“布依八音”,一个国家级的非遗音乐产物。

南龙布依寨的“春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兴义城区出发,向南40余公里,就来到仰慕已久的南盘江边的布依族古寨——南龙。

古寨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住着218户人家,全部是布依族。当地人说,古寨的修建很讲究,是按照九宫八卦图设计的,所以绕来绕去都好像还在原地打转,说这样的建筑格局,是受了神灵的启发而建造出来的。

南龙,布依语原称“纳陇”,即为布依语浑浊的水田,人们居住在这里,即是浑水田上的寨子。走进南龙,让我着迷的还有那一棵棵高大的古榕树,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就有100多棵。这些参天古榕盘根错节,奇崛遒劲,树干粗壮,树冠博大。树与树之间古藤缠绕。整个寨子,浓荫覆盖,古朴幽静。寨子里,因树形成的自然景观,有“姊妹树”,“夫妻树”,有“树根桥”,“根包井”,还有“三树合一”,“河马飞龙”等等不一而足。

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村民,至今还穿着自己编织的民族服饰。饮食上,依然在节庆期间,染五色花米饭,包粽子,做搭链粑。寨子里的织布机声不绝于耳。人游寨中,枝繁叶茂的榕树上,鸟语声与家家户户的织布机声,寨子里的鸡鸣狗吠声,共同奏响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天籁之音、混声合唱。

古寨还是具有民间艺术“活化石”之称的“八音坐唱”和“布依戏”的发源地之一。布依八音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是布依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南龙的“八音坐唱”前些年曾参加了首届中华民族博览会,许多影视剧也在古寨选作外景拍摄地,由此赢得了广泛赞誉,被称为“南盘江畔的艺术奇葩”。

说说“布依八音”

“布依八音”主要流传在南盘江流域,是早年由中原传入的乐府乐,在以后流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在原曲调中加入说词和唱词,形成了唱段,当然,这些说词和唱词都是用的布依话。在经历了器乐曲、表演唱(有些专家称小演唱)两个形态的发展以后,“布依八音”又迎来了她发展的第三个形态:“八音座唱”。

八音座唱与表演唱不同。表演唱是根据演唱环境需要,说唱些祝福或吉祥话。而八音座唱则不同。据清代《清稗类钞》一书所述:“八音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有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这也就是说八音座唱所唱的是戏曲本子,里面有不同的人物,有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又不化妆,不是戏剧,似带器乐伴奏的评书。难怪文化部把她列入“曲艺类”,为“布依曲艺”,又因为八音座唱是坐在板凳上唱,因此,又有人叫她“板凳戏”。

就在八音座唱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悄然而生,这就是布依戏,它产生于清初,是在“八音座唱”的基础上衍化发展而成的。从表演上看,布依戏有动作、有化妆、有专用的服装,而这些恰恰是“八音座唱”所没有的。由此看来,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异处,这也就成就了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艺术。

由纯器乐曲依次发展为表演唱,再发展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戏曲,形成四种音乐形态同宗的独特景象。而且,这四种音乐形态并没有被历史的“浪淘尽”,而至今同时存世,形成“四乐同堂”,殊显难能可贵。

在中国音乐史上,“八音”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后来泛指为乐器。而“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萧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

据老人告诉我,当地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当年部落首领进京朝贡,中央王朝赏赐的是一支完整的乐队,但是由于旅途道路艰险,环境恶劣,北方来的乐人很不适应,一路上死的死、病的病,最后只有8个乐人到达目的地,正好他们8个人每人操司一件乐器,就是前面说的那8种。

但据专家考证,早年的布依八音演奏有几十种乐器,三弦、唢呐、勒尤、勒朗、木叶等也常见,只是那8种相对用得更多一些罢了。

史料记载,“八音”出身于皇家,地位尊贵,至今还有地区在演奏前,先要沐浴更衣、焚香礼拜、请出乐器等的习俗。

布依八音坐唱传承人——吴天义

每到一个地方结识当地的民间艺人是我夙愿,吴天义,就是布依八音坐唱传承人,1953年出生于兴义市则戎乡平寨村,初中文化程度,1962年开始拜师学习布依八音技艺。

在现场,吴天义操牛骨胡演奏,和其堂弟吴天平既是演奏八音技艺的高手,又是制作八音演奏乐器的名师。在当地会表演八音的人不少,而会制作乐器,技艺又很高超的却只有吴氏兄弟等几人。

据吴氏兄弟介绍,他们的祖辈从安龙布依族聚居区迁至这里。他们世代流传的八音可能传自安龙马鞍营一带。由于布依族没有文字,在传授过程中只能口传心授。他们也只知道技艺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具体谱系因无详细记载,已无从考证。吴天义的技艺传自父辈吴尚叔(学艺时间1939年),再早就无从稽考了……” 。

近年来,吴氏兄弟跟随则戎乡布依第一家表演队在则戎乡东峰林观景台进行接待演出数百场,慕名前去的中外游客,品着醇香的米酒,观布依八音精彩的表演,尝布依美食“八大碗”,无不被其浓浓的民族风情和八音美妙的旋律所陶醉。演出之余他们或在村子里教习弟子,或到邻近村寨演出自娱自乐。

吴氏兄弟告诉我,做乐器要会校音,要手巧,还要有好眼力。一年可做10来套,一套有10多件。谈起他们跟父辈吴尚叔学艺的经历很感慨:“那时看见他制作乐器觉得很新鲜,没有刻意想学,只是偶尔帮他打打下手,找找他需要的材料,把材料切割成需要的形状等。直到后来,可能是他老人家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怕手艺失传,才督促我们认真学习。其实制作乐器最重要的是要过定音这一关。他老人家也不多说,总叫我们自己去揣摸,自己去体会,他说这样学得的东西才扎实。现在我们教徒弟也是这样的,可惜现在想学的后生晚辈不多,特别是乐器制作技艺,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平心而论,说到八音的制作技艺,比我小几岁的堂弟吴天平的技艺比我精湛得多。他做的乐器,造型独特,工艺细致,音色也圆润。广西、云南等邻近省份的爱好者,都经常向他购买,有时一年可以卖出10来套。”吴天义这个淳朴的布依汉子实诚地说。

继而,吴天平说“八音制作乐器都是就地取材,它浓缩了布依族智慧的结晶。像葫芦胡、勒朗所用的葫芦遍地都是,发音的哨子用麦草和虫茧制成。制作大蟒胡、月琴等用的棕树木、泡桐木、红椿木等在布依族地区也不难找到,像制作牛角胡、牛骨胡所用的牛角(骨)就更不用说了。但在挑选材质上还是要认真挑选,太嫩了的木材不好做,要上了一些年份的才好。”

吴氏兄弟作为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优秀承传者,其演奏水平和乐器制作技艺都是值得称道的,兄弟吴天平还曾在黔西南州举办的“全州能工巧匠展”上荣获一等奖,获“黔西南能工巧匠”称号。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