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人民日报以《今年,三对双胞胎上北大!》为题,报道了三对来自重庆的双胞胎一起考上北大的故事,其中李秋衡和李秋翰的故事引起了超有爱的注意,原因就是他们的父亲李彬是中铁隧道一处的一名普通职工,家中除了李秋衡和李秋翰之外,还有一个26岁的大哥,大哥生下来大脑缺氧,导致脑瘫,母亲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大哥的身上,20多年来,一家人的所有开销就靠李彬一个人的工资勉强维持,如今,两个儿子双双考入北大,捉襟见肘的家庭喜忧参半,得知情况后的超有爱第一时间向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作了汇报,希望将这两兄弟纳入2023年超有爱的帮扶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系列程序之后,来自中国平安的刘存勤和众鼎保险的吴友兵夫妻俩决定牵手这两兄弟,将一对一连续资助三年,在两兄弟成长的路上,按照超有爱的方式助他们一臂之力。一个普通的家庭,有不幸也有万幸,上帝为他们关上一扇窗,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带着好奇,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彬的家庭,共同关注李秋衡和李秋翰的成才之路,一起探究天下父母的最大考题——孩子教育,以飨观众。

笃定一心:双胞胎从小立志考北大


(相关资料图)

今年夏天的2023届高考,重庆巴蜀中学的一对双胞胎一并被北大的生命科学学院录取,从照片来看,哥俩都戴着黑框眼镜,肉眼辨不清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他们是来自四川资阳的兄弟俩,由于不甘于当地的教育资源,从安岳县实验中学毕业后,他们一块儿考上了重庆市的巴蜀中学,在这座名校中,他们开始了三年高中的高光时刻,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在他们就读巴蜀中学这三年中,不仅免除了全部学费,而且每个月还有500元的补贴,兄弟俩高中毕业那天才拿起智能手机,在此之前,联系父母用的是老年机。

老大李秋衡考了679分,通过北大的强基计划顺利上岸;老二李秋翰考了690分,因为超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在重庆的录取分数线1分,以裸考的方式上岸北大。

刚上初中的时候,兄弟俩就不愿意在安岳县读高中,母亲对他们说:“去好的高中读书就会考到好的大学,就看你们认真不认真,反正高价我们也拿不起,都要靠你们自己争取”。兄弟俩说:“哪个学校给我们优惠最大,我们就去哪所高中读书。”这就是来自学霸的底气。

三年后,他们很争气地考上了北大。

妈妈告诉我们:兄弟俩人在上课时间都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学会,自上学伊始就不抄作业,即便不会写也不会抄。他们的高中三年有一半时间是学综合课程,另一半时间全在搞竞赛。竞赛需要全国各地跑,他们去过北京、山东、绵阳等地方。有时候参加竞赛耽误高中的正常课程,他们有一次刚参加竞赛回来,成绩考到了年级的200多名,母亲想让他们补课,他们坚决不补,他们说:“补课花的钱还不如给大哥治病呢,放心吧,我们想名列前茅都是分分钟的事”。

兄弟俩做事特别专注,且记忆力极好,上课时间从来不跟同学讲话。巴蜀中学的一个老教师说:“其实小孩子补课没有多少作用,只要把老师教的东西学会了,教给你的东西能够把它消化掉,就很好。不理解去补课,就没有多大作用。”这些特质仿佛是通往北大,或者是名校的必经之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双胞胎兄弟显然已经具备。在母亲看来,双胞胎兄弟在学习方面很有“正义感”。

只有初中学历的父母无法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多大帮助,在他们看来,双胞胎兄弟不是死读书的人,跟普通学生完全不一样,他们两人特别注重学习效率,高中时期他们基本不会学到凌晨一两点,更不会刻意以熬夜的方式提高成绩。兄弟俩的睡眠质量极好,他们从不主动起床,为了保障良好的睡眠和维持高效的精力,经常睡到很晚。学习之余该休息就休息,从来不“加班加点”,母亲为此可是伤透了脑筋,孩子总是开导母亲,我们为什么要和其他人一样呢?

除了学习,他们的母亲认为,双胞胎的老大李秋衡更好动,更爱玩,老二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学习上,有时候拿他们作比较,兄弟俩会不高兴,也许暗中在较劲。

兄弟俩从小的梦想就是北大,以裸考上岸的弟弟李秋翰在出分之前给自己估分690,本来觉得考上北大已经无望,因为前几年北大在重庆招生的分数都是多出690分,他说如果没考上北大也不一定复读,考上名校的执念会耽搁自己成长的节奏,但最后还是顺利录取了。

哥俩的感情一直很好,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亲密无间的状态,但到了高中以后,随着学习方式和节奏的改变,哥俩交流变少,各自保持着充实的学习生活,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哥俩经常一起打羽毛球,下象棋。

家庭状况:聚少离多和大哥的顽疾

李彬常年在外奔波,和家人难以经常见面,对孩子的关心远不如妻子上心。弟弟李秋翰说,和父亲的不经常见面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使得家庭氛围越来越好,因为这避免了父母争吵的机会,所以平常在家里更多地受着母亲的影响,心思细腻,做事认真专注。

李彬的妻子自老大李弘林出生后就做起了全职母亲,李彬一人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开销。26岁的大哥生下来大脑缺氧,导致脑瘫。从出生到5岁,夫妻俩带着孩子四处寻找治疗方法,高昂的治疗费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一贫如洗。当地医院的主任告诉他们说“你们也不止一个孩子,还要照顾两个双胞胎,况且这个病可以保守治疗,吃药控制病情,不用四处求医浪费钱了”。善良的父母听不进这样的忠告,依然期盼奇迹出现的一天。

从11岁开始,大哥又得了癫痫,此病不能受到刺激,一刺激就发病,每个月都要吃药,当时妻子在县城的一家超市打工,上半天休息半天,这让她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大哥,有时候中午吃饭在爷爷奶奶家吃,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大几乎一天时间都在电视旁边。母亲说:“这20多年,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把他照顾好,不要求他能做什么,让他开开心心、平安无事就行了。”

因为大哥的病况,治疗效果不太明显,妻子难免抱怨,夫妻二人也会偶尔闹矛盾,但一想到还有一对优秀的双胞胎,他们就会心情平静一点,会感觉生活还有希望。

夫妻二人所受的委屈难以言说,这更是千万家庭的缩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一个艰辛的家庭背后,是为这个家庭默默付出的父亲和母亲。妈妈说:“有时候在孩子面前也一样流泪,根本控制不住。”

兄弟俩不约而同地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结缘,也有大哥的一部分原因。李秋衡以后想专攻脑神经科学,一方面想治好大哥的癫痫,另一方面他自豪地说:“为全人类做贡献”。李秋翰以后想专攻免疫学,同样对生物感兴趣的他更多地选择了人体免疫。

在他们小时候父亲带一家人到过他工作的地方玩耍,当时兄弟俩还小,没什么记忆,只记得当时周围荒芜,都在农村或者山沟沟里。兄弟俩觉得父亲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乐观、好强、努力深深地影响了他们,虽然他们不经常见面,但十分敬重父亲。

未来可期:一个家庭的两颗耀亮明星

8月19日,李彬请了年休假带着一家人踏上了北上的行程,此行除了送两个儿子到北大上学,这些年来,工作原因让他很少陪伴孩子,趁此行,他也想弥补一下作为一个父亲角色的常年空缺。

人民日报是这样报道这弟兄俩的:

哥哥李秋衡和弟弟李秋翰的故事,从一起学习生物竞赛开始,爱好生物学的他们,有着一模一样的竞赛成绩:

2021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

2022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

2022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

更有着一模一样的录取结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大部分双胞胎兄弟不同,秋衡和秋翰有着各自的学习、生活习惯,兄弟两人就连竞赛期间的状态也很不一样。

然而,三年高中,无论兄弟俩“同框”与否,他们相互扶持,见证着彼此,一步步靠近共同的目标。在哥哥心目中弟弟“真的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细数着秋翰学习上的优秀,性格上的阳光积极,语气里透露出一丝自豪;而在弟弟看来,哥哥也是“很厉害的人”,身为理科生,却钟情于古诗词,放松间隙中做些抄写整理,原创作品甚至能在学校的诗词节中斩获一等奖。

不久后,两位少年即将就读于北大的生命科学学院,哥哥关注神经疾病相关的前沿研究,期待日后进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躬身深耕,弟弟则希望自己能“遇强则强”在这片知识的热土上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听妈妈说,当他们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26岁的大哥也很高兴,逢人便说“我有两个弟弟”,颇为自豪,尽管他不知道两个弟弟考上了北大意味着什么。但哥哥的自豪同样也是坚持20多年这个家庭的自豪。作为超有爱的发起人,我有幸联系上了这两兄弟,为他们对接帮助他们的刘阿姨和吴叔叔,沟通中明显感觉到两兄弟虽不善表达,但很善良,懂感恩,已经走过十年的超有爱,到2023年为止,先后一对一资助了295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我们相信,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也没有人可以取舍家庭的不幸,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未知,我们一直坚持做的就是为爱出发,为爱奔跑,为爱赋能,当李秋衡和李秋翰踏入北大校门的那一刻,李彬一家以前所有的艰辛和困苦都被那一刻的欣喜完全化解,等待他们的是未来的美好的新世界和新希望。(晏红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