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贺佳雯 北京报道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下称《服务举措》),围绕方便居民就医、优化服务提供、简化就医流程、改善服务体验、做好慢病管理、提升签约感受等6个方面提出了10条具体措施。
8月25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便民惠民服务的有关情况。
鼓励开设延时门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分布在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卫生服务,广大群众也迫切希望在家门口能够获得及时、便利的就医和健康服务。
【资料图】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服务举措》发现,一共有10条具体措施,包括预约号源向基层下沉,推进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方便居民配药开药,加强与签约居民的联系,深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提供周末疫苗接种,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提供运动、饮食处方或建议,改善基层就医服务环境等。
在基层便民举措中,重点着眼于近期,即从2023年到2025年间,提出围绕方便居民就医、优化服务提供、简化就医流程、改善服务体验以及做好慢病管理等这些方面举措。针对下一步《服务举措》如何在各地真正下沉落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监察专员傅卫强调:“各地在具体推进中,也将根据三年行动安排,结合各自实际稳步推进,逐步到位,并且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要‘一刀切’一蹴而就。同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丰富和细化相关措施。”
傅卫介绍,就目前来看,各地也在积极推进和落实这样一些措施,比如北京、上海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门诊的延时服务,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一些上班上学的居民,能够在基层社区得到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
浙江、广东等省份也积极推进慢病长处方服务,方便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配药开药,减少开药频次。
吉林、湖南等省份则全面推进村卫生室门诊医保结算工作,也就是把村卫生室也都纳入到医保定点,更加便利村民就近看病开药。这些做法,都让群众在基层看病就医更加省心也更加舒心,得到了广大居民朋友的欢迎和肯定。
配套调休、晋升等激励补偿机制以北京为例,2023年,北京市卫健委开展了延长服务时间专项提升行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日延时服务至20时,周末正常开诊。另外,在郊区县设置120急救站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一到周日提供24小时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夜间值守,提供24小时服务。
截至8月份,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延时服务惠及421万人次。延时服务更好地方便了上班上学的人群,增强了居民就近获得健康服务的便利性。
但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不乏担忧,社区门诊开设了延时服务,会否加重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对此,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应军回应:“当然,延时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负担。为了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延时服务当中,马家堡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激励补偿机制。针对参加延时服务的医务人员,提供适当绩效补贴,合理安排调休轮休。另外,我们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一定优先,有效地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