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王采怡)“《周易》通常被误认为是预测命运的术数,但它更应该被理解成在意识深层与自我相遇的一种冥想方法。”在“海外易学研究新视野”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小组发言中,韩国周易学会会长、韩国朝鲜大学客座教授李善庆提出,新儒教洞察力卓越,但难以表现深层意识,利用《周易》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由山东大学易学与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海外易学研究新视野”国际学术讨论会7月29日持续在济南举行,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通过主题发言、小组讨论等形式多维度探讨易学研究新路径,促进易学文化传播互鉴。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指出,当代物理学与易学本体宇宙论都是对真实世界整体的认识,科学家倾向用量子论解释易学或根本忽视易学,而当代的一些中国易学者则偏向附会量子物理,同样消解了易学的“生生不息”思想,如何建立“一体二元”的关系是研究关键所在。 “量子宇宙与人的心智之间可以互诠互补,《周易》从生命整体提供了人类认知宇宙现象以及人和宇宙互动关系的根本诠释。”
成中英表示,易学与物理学并不一定有严格的交汇点,但却体现为两个层次的互含性与互补性。“我们必须区分两个观点,一个是宇宙排除人类生命心智的理解,另一个是宇宙包含人类生命心智的理解。前者未能体现宇宙本体的整体性,后者则认识到整体,其中宇宙变化与人生结构的关系,犹如人的身与心,互为体用、缺一不可。”
“回顾20世纪《周易》哲学的研究,除了熊十力外,后来的学者多受20世纪初‘疑古思潮’的影响,观点大多以偏概全。”香港教育大学文化历史讲座教授郑吉雄指出,20世纪易学研究视卦爻辞为占筮工具,不认为其有哲学可言,因而论述《周易》哲学时只讨论《易传》,置经文不理,不能深切认识“经”“传”源流的异同,导致扭曲易学传统,不利于探明《周易》哲学的内涵。他认为,当代学者应突破20世纪易学研究框架,开拓崭新的研究视野。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安梧发现,《易经》中的“咸”“恒”两卦在当代对爱情和人伦有独特的启示。“咸”“恒”两卦蕴含了男女之爱、夫妇之德、父母之道,其所构建的家庭观是一种平等格局的观念,而传统由三纲所主导的家庭观,则重在控制、支配与管理。“当今时代,男女平权已成为共识,封建传统的家庭观已经式微,汲取《易经》生生哲学的智慧,建立平等、真情、互动的家庭观刻不容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