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不惊的水域暗藏致命风险


(相关资料图)

急救医生支招:如何防溺水学自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通讯员国立生王海罗

于扬子于超平

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逐渐升温的天气下,喜欢去野外水库、河道、池塘等危险场所游泳、嬉戏,成为溺水频发的危险因素之一。而据市急救中心数据统计,溺水者中20%为未成年人。看似波澜不惊的野泳水域,为何如此危险?会游泳为何也会发生溺水事件?遇到紧急情况如何自救脱险?多位急救医生给出了防溺水自救指南。

很多水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风险

入夏以来,溺水事件频发。“在最近发生的溺水者中,很多都是盲目自信的野泳者,意外主要发生在郊区水库、河道及无人看管的水塘,其中也有不少青少年儿童。”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沈佩介绍。夏季是青少年儿童溺水事故高发期,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对此沈佩表示,家长缺少有效看护是造成未成年人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野外水域更深藏危险,“南京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切记不能盲目下水,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水域下面隐藏致命危险。”

专家解释,野外不少水库、河道、池塘水下的结构非常复杂,“不少都存在断崖式的结构,例如花神湖,离岸不到一米水深可能就有数米的变化。”被南京人视为“天然泳池”的紫霞湖也被野泳爱好者青睐,但多年来也是溺水事故频发地,“紫霞湖水下地形更为复杂,水深差异大,水温温差也大,下水的人很容易抽筋,再高的泳技在下面也会无法施展。”

野外情况复杂,身体疲劳、被水草缠住、水流暗涌等因素都会造成溺水。“一些水库表面平静,水下积累淤泥、水草丛生,都会带来溺水风险。尤其在汛期,水库有泄洪的可能,水位上涨,水流湍急,野泳非常危险。”专家提醒。

学会自救掌握两个关键动作

“最佳的防溺水指南,就是不要去野外、不安全的水域游泳。”沈佩表示,“广大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应教育和告诫孩子,不可单独或者擅自与他人结伴去游泳或玩水,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

如果发生溺水,学会自救方法也是关键。如何自救更科学?

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急诊科陈小凤主任提醒,溺水自救首先是保持镇静,切忌手脚乱蹬拼命挣扎,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脱去除衣物外身上其他重物,然后放松肢体节省体力,降低下沉速度。

“其次要做好两个应急动作:一个是抱膝法,双手抱住膝盖,低头成蜷缩状,人体会慢慢上浮,当感觉背部离开水面时,迅速向下推水,同时抬头换气,然后下沉恢复抱膝状态,循环往复,以确保自身的正常呼吸;另一个是仰漂法,在水中让身体放松,双手下沉入水,人往后仰,保持口鼻浮出水面进行换气,待吸满气之后,头部慢慢后仰,避免身体重心集中在身体下部。选取其中一种即可。”陈小凤提醒,“同时,调整呼吸的节奏,深吸浅呼,让胸腔充满空气,带动身体上浮。上浮状态时应在保证呼吸的同时大声呼救,当救助者出现时,不可惊慌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对方带着你游上岸。”

专家强调,溺水时如果发生小腿或脚趾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待痉挛缓解后,慢慢游向岸边。

会游泳同样存在溺水风险

陈小凤参与过多起未成年人溺水急救,据其表示,很多家长及青少年抱着侥幸心理,“现在很多孩子报兴趣班学会了游泳,但会游泳、水性好并不等于不会溺水。”

陈小凤强调,泳者要提高警惕意识,做到以下“五不要”:一是不要独自下水游泳;二是不要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监护或救援人员的水域野泳;三是不会游泳或水性不好的情况下,不要擅自下水施救;四是不要在水中嬉戏打闹,防止呛水窒息;五是不要空腹游泳,游泳前半小时可适当吃点香蕉、巧克力等,下水后不宜在水中进食,防止气道被食物残渣堵塞,引发危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