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曾经靠桑塔纳统治中国车市的大众,最终“投奔”了小鹏。


(资料图)

近日,大众宣布计划向小鹏汽车注资7亿美元,面向中型汽车市场开发两款全新电动车型。据悉,大众以每ADS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后持有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大众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最新消息显示,大众向小鹏注资并不是用自身技术去“扶持”小鹏,而是向小鹏学习技术,网友戏称是“反向合资”。有海外媒体报道称,大众汽车和小鹏联合开发的二款电动车将使用小鹏G9的“Edward”平台。另外,大众将从明年开始向小鹏支付技术服务费,颠覆40年来中国车企向外国车企支付技术许可费的模式。

消息一出,小鹏汽车股价一扫近期阴霾,一度暴涨超过40%,其中美股股价涨幅为26.69%,港股股价涨幅则达33.88%,均创下一年以来新高。但相比美股股价74.49美元的高点,依然下跌了71%;和220港元的港股高点相比,同样下跌了62%。这次大众入股小鹏,到底是谁在拯救谁?

中外资行看法不一

大众入局小鹏,小鹏港股和美股的股价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中资行对待这桩原本可以搅动新能源汽车领域格局的“大小合作”却并不看好,交银国际甚至将小鹏的信用等级“下调至沽出”,其理由是“股价反应过度”。在27日交银国际发布的《大众和小鹏合作,利好智能化相关供应链;但股价或过度反应》研报中,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交银国际分析师认为,大众急需中国车企新能源汽车技术扭转市场的劣势,小鹏或向大众输出车机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但双方共同开发的两款车型在2026年才能投产,大众入股对小鹏的短期利润影响有限。研报指出,小鹏汽车销量增长压力巨大,其参与16家汽车联盟不降价也会影响小鹏未来几个季度的利润率。

交银国际认为资本市场对大众入股小鹏反应过于激烈,维持原先对小鹏沽出评级及目标价39.3港元/10.5美元。而有意思的是,目前美股和港股股价均高出交银国际给出的目标价一倍以上。另一家中资行华泰证券则维持对小鹏汽车的买入评价,并将小鹏港股目标价上调至92.46港元。

和中资行的意见不一不同,外资大行们均对小鹏调高评级。瑞银认为大小合作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给予小鹏“买入”评级。摩根士丹利指出,大小合作是全球汽车代工生产商与内地电动汽车初创企业之间战略合作的开始,这种合作能为内地车厂的海外扩张奠定基础,给予小鹏“增持”评级。花旗同样对大小合作表达了乐观。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小鹏今日升势亮丽,但根据瑞银即市资金流,较多投资者都趁机反手看空,也就是在未来小鹏股价走势未定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已在小鹏股价的高点上卖出,其中沪股通净卖出小鹏3.41亿港元,深股通净卖出7.29亿港元。

大众“借鸡生蛋”?

与此同时,7月27日,大众披露了2023年中报。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大众总营收1563亿欧元,同比增长18%。净利润为113亿欧元,同比暴跌14%。其中第二季度大众营收800.6亿欧元,高于市场预估的786.1亿欧元,但56亿欧元的净利润低于市场预估60.9亿欧元。

2022年大众总营收为2792亿欧元,同比增长11.6%;净利润225亿欧元,同比增长12.5%。830万辆总交付量同比下跌约7%,但57.21万辆纯电车交付量,却同比增长26%,占总交付量的7%,且大众订单中纯电动车的占比已经攀升至16%,说明大众在电车领域持续发力。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大众的净利率约为7.3%,2022年的净利率约为8.1%,上半年净利率下滑明显,其利润率落后于雷诺和斯特兰特斯等主要欧洲竞争对手。且在最为重要的中国市场,大众总销量为145.19万辆,同比下降1.2%。一季度交付量甚至出现了14.5%的下降。纯电动汽车的交付量比前一年下降了约2%,仅为6.24万辆。因为中国销量的下滑,大众不得不调整年度目标销量,将原先的950万辆下调至900万辆。

大众在财报中表示下一财年将专注于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维持中国市场第一大国际汽车制造商的行业地位。但从目前来看,大众电动汽车的销量明显无法进入第一梯队,不仅落后中国头部造车新势力,更无力撼动比亚迪和特斯拉这样的强劲对手。

“正是基于大众电动汽车的销量偏低,大众才向小鹏汽车增资,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借助小鹏的渠道和相关技术,在电动汽车的销量上寻求突破。”汽车媒体人张智勇认为大众和小鹏的合作,有点“借鸡生蛋”的感觉,“一个拿钱换技术,一个拿技术换市场。小鹏缺钱,大众缺乏电动车领域的高新技术。大众看中小鹏在智能技术领域的明显优势,小鹏则瞄准大众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实力。”

大众急了

面对中国市场电动汽车销量的下滑,一向骄傲的德国人坐不住了,近年来频频和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大众与地平线、中科创达和国轩高科等本土科技企业多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投入9亿欧元收购江淮汽车母公司50%的股权,并增资大众和江淮汽车的合资公司,占股75%。投资10亿欧元占国轩高科26.47%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说明中国企业的技术已经征服了大众。

此前据路透社官方报道,大众集团解雇了集团软件部门CARIAD在内几乎所有董事会成员(仅保留一位人事主管Rainer Zugehör), 以解决当前大众品牌软件开发遇到的问题;对于大众这样一家巨型企业来说,如此决绝做法,也确实暴露了大众集团在智能化层面的困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CARIAD是大众的软件开发部门,由大众前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于2020年成立。目标是为大众未来的电动汽车打造一个全新、统一的汽车操作系统,实现高级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功能。当时大众对其寄予厚望,汇聚了大众内部几乎所有的软件人才,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后收效甚微。不仅没有达到大众的预期,反而拖了不少后腿,正是因为CARIAD滞后的研发进度,包括奥迪、保时捷、大众在内的多个品牌推出的新车量产计划一推再推。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上海车展中,大众几乎所有高管和董事会都亲临现场,成员足足塞满两架飞机。这些高管们亲身体验了中国品牌的车机,试驾了多款中国竞品车型后大受刺激,觉得自己智能部门的技术过于低端,一气之下全部炒掉。

未来3年是智能化的关键窗口期,是行业的共识,预计到2026年,当智能驾驶完成市场布局后,没有智能驾驶能力的汽车将难再有竞争力。大众也意识到时不我待,开始急了。于是出现众多合作的中国企业。

因为智能车机系统,已经是消费者购车的一个主要参考指标,完善、流畅、智能的车机系统能有效提升用户用车体验,而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的智能车机系统已经是全球车企中的领先者,大众也自愧不如,其车机系统一直广为诟病,卡顿、黑屏是大众一直待解决的难题,大众也意识到问题,但一直无力解决。

据大众2022年财报显示,2022财年CARIAD营收仅为7.96亿欧元,亏损却达到了20.68亿欧元。同期,蔚来2022年全年亏损145.6亿元,小鹏亏损91.39亿元,理想亏损20.12亿元。这一亏损金额比国内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任何一家都高。这样烧钱,不仅拖累了大众的整体利润率,也严重拖累了大众的智能车机系统的与时俱进。

既然无力解决,只能靠砸钱来解决问题,才有了小鹏在内的合作。“德系汽车,在硬件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软件方面却存在较大差距,想要在汽车新时代依旧保持高竞争力,智能系统必不可少,大众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只能求助中国车企。”

“大小”合作影响几何?

大众入股小鹏,直接对小鹏股价带来巨大提振,市值由原来140亿美元提升至175.1亿美元。以最新汇率计算,市值超过1253亿元,这个市值在A股汽车板块,市值仅次于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甚至已经迫近长安汽车。

但现实是,小鹏新车销量已经连续6个月未能过万辆,距其2022年月销1.5万辆的高光时刻差距甚远。最新数据显示,小鹏6月新车销量8620辆,同比下跌43.6%,环比增长15%,在五大造车新势力中销量处于垫底位置。今年1-6月小鹏汽车累计销量为41435辆,与去年同期的68983辆相比,同比下跌39.9%。被寄予厚望的小鹏G9表现不佳,2023年销量再也没有突破2300辆。在近5个月以来,G9的交付量仅在1000辆上下徘徊。

同为造车新势力,理想月销量已经突破3万辆,而原本力压理想一头的小鹏却慢慢被反超甚至被拉大差距,在本身就一直亏损的阶段,销量的下滑,让众多投资者对小鹏的未来难以看好,小鹏也一度遭遇市场的广泛质疑。

从何小鹏对和大众合作的激烈反应来看,大众几乎成了小鹏的“救命稻草”,当晚何小鹏在微博上晒出他和大众汽车董事长贝瑞德的合照,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与大众敲定合作,这或许是何小鹏近年来最兴奋的一天。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领域,小鹏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很少拿到第一,但这次小鹏却成为老牌跨国车企的首次增资造车新势力,让何小鹏看到小鹏翻身的希望。

而大众作为燃油车时代的巨头,面对当下汽车行业整体转向新能源车的背景下,无论是不是软件的问题,目前的大众都亟需一个重振中国市场的利器。与具备成熟技术的本土品牌合作,或许是最合适的选择,一直缺钱又深耕新能源赛道多年的小鹏就成了合作首选。

东吴证券指出小鹏与大众的这次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预示着中国汽车品牌在电动智能车时代已经具备全球重大影响力。而小鹏得到大众的认可,可以迅速提升市场影响力,有望推动小鹏的全球化进程。在吸收大众强大供应链后,改善自身原有的供应链体系,提升多月萎靡不振的销量,有望赶超甚至反超竞争对手。

从1985年上海大众首台桑塔纳下线,德系对中国汽车市场一直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中国汽车品牌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过。大众和小鹏的合作,未来可能会带动更多国际汽车巨头同国内新能源车进行双向合作。对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甚至有望改变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尽管大众和小鹏的合作,并不能同时解决双方一切发展问题。但双方合作为未来发展提供足够遐想的空间。只是从目前算起,到2026年“大鹏汽车”的问世,还有较为漫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小鹏想秒杀竞争对手并不现实,对小鹏来说,先能挺到2026年才有想象的可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