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观察》是浙报集团温州分社创办的重点栏目,围绕中心,聚焦热点,从全省乃至全国看温州,让读者在浙里读懂温州。


(资料图)

俗话说,学好一门手艺,不怕没饭吃。

在很多人看来,这话摆到今天,依然不过时,只是换成了更多代名词,比如工匠、金蓝领……而实现“学手艺”最主要的途径,大家可能都会想到职业教育。

如何培养更好、更匹配产业升级和制造转型的“金蓝领”,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温州在政策突破上放出大招。

4月21日,温州市教育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最新出台的《温州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称,职教发展“20条”)进行解读。职业教育质量不够高、专业不接市场、教师水平不足等发展瓶颈问题,通过20条政策举措逐个破解,其中有10项突破性尝试,值得深读。

“同等重要”有多重要?

说起职业教育,很多人依然会抱着老观念,觉得那是相对普通高中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实际上,当下职业教育早已变得举足轻重。

温州作为制造业大市,去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1.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完成率和新增技能人才总量均居全省第一。然而,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仍旧感到,有产业相关知识储备的技工缺口巨大。

2020年,温州成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开始在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探路,也是为了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活力之举。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搞好职业教育得先从骨子里认同“同等重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比如,最直观的差别就在建设资金投入上。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比普通学校拥有更多的实训场地。而现实是,国内不少中职学校的占地面积还未达标。硬件上的投入不足,让一些职业教育学校在“出生”时,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面对这一问题,职教发展“20条”亮明了“态度”,把中职学校的建设标准拉到了和普通高中“同等”要求上来,要求中职学校依据《温州市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的普通高中标准执行。除此之外,可根据需求适度增加实训用房面积,并努力提升容积率。实际上,近几年温州的温职专迁建、温二职迁建等工程,已经开始了尝试。

“同等重要”还要体现在教师待遇上。比如原先高校教师可享受,现在扩大至中职教师享受的“增收”。职教发展“20条”明确,如果中职教师在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中做出重要贡献,奖励比例至少达到成果转化收益总额的80%,且不受工资总额限制。这将大大提升中职教师的自我能力提升主动性。

不难看出,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收入激励,都是为了让“同等重要”落到实处,让职业教育从基底里被重视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政策突破首先锁定这个方向,亦是题中之义。

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因为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不同,世界各国的办学模式都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从缓解青年高失业率的角度出发,英国让各类市场主体成为技能获取途径的提供者;从满足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德国直接以企业为主体办学,开展学徒制培养;从职业生涯探索的角度出发,美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学生只通过课程选择来区分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职业教育?很显然要找到这一答案,必须与人才培养需求和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当下,浙江提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温州的“5+5+N”产业正在双轮驱动下快速推进。产业快速升级,都需要职业教育及时动态调整,补齐急需人才缺口。

浙江企业主体已经突破300万家,要支撑起这么大量的实体经济发展,我们对现代技能型人才的渴望,一点都不比引入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来得少。

要实现专业的快转变,首先意味着需要更新专业教师队伍和实训场地设施。学校不得不面对原本专业师资分流,实训场地更新经费哪里来等问题。

职教发展“20条”分别给了解决方案:探索建立专业师资转岗、培训、再分配县域统筹机制,畅通流动转岗渠道;扶持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

政策的突破带来行动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一专业一策、一群一逻辑”,培育数字经济、新能源、轨道交通等一批新专业。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在温州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背景下,密集调研在温新能源龙头企业,拟成立第7个二级学院——新能源学院。浙江工贸学院开展专业群诊断改进,打造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视光技术市级优势特色专业群等,全面与温州产业图谱匹配对接。

专业与市场同频共振,教师也需要离市场端更近。为此,职教发展“20条”提出,校内,迭代升级教师技能大赛,建设一批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分批次、成建制出国研修访学;校外,出台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所需经费按当地同类学校编制内同层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的标准,由同级财政安排并列入部门预算。

这样一来,专业教师有了校外实训提升,校外兼职教师工资待遇大幅上涨,能承担更多专业实训课程,最终都为教学质量带去提升。瓯海职专通过教师双向流动,近两年,学校师生共研发了100多项专利,甚至建成了全国眼镜行业首个“黑灯工厂”,为当地眼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又如,职业教育讲究学生的技能实践,学生进车间是不能少的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部分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此次政策提出“政校行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能通过和行业、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的方式,参与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企业行业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院校则能更快获悉市场和产业变化,及时调整教学。

要想真“香”还得合力

“职业技能教育既能顶天,又能立地。”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这样分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回顾过去,无论是“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还是车间工厂到田间地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活跃在了各行各业。

在工地里刮腻子的温州小伙儿是“世界冠军”,宁波舟山港的桥吊司机为整个行业更新操作法……当下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越来越多,职业教育也越来越走近了大众的视野。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真“香”?除了政策突破,仍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例如,如何让政策执行得更加刚性,就是摆在眼前需要破解的问题。以拨款建设为例,有业内人士透露,公办中职学校当前实行免费教育,原本每招一名学生,地方财政就需要补贴一笔费用,而改扩建和增设实训室都需要大笔开销,“舍不得投”的情绪将可能让政策实效打了折扣。

“双师型”师资专业化水平需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形成的根源在于,“唯学历论”还未打破,院校招聘对高学历的追求远超过了对能力的重视程度,如果新教师在入职前缺乏长期、系统的企业工作经验,之后即使到企业短期实践,也是无法弥补的。

或许需要从教师来源途径入手,分类聘用,理论课程需要更高学历教师,实践课程则聘用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可用一定时间的持续工作经历抵扣一定学历要求。

例如职教发展“20条”中,没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高技能人才,他们有了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和成效、技术技能等级等全新的聘任晋级和评优评先依据。

此外,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满足企业所求、社会所需,做好学生升学和就业通道的拓宽。

当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个个成为“香饽饽”,“刮腻子”成为世界冠军和民企为一线产业工人抬高百万年薪都不再是新鲜事,职业教育才是真“香”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