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羽没攻下的城市,如今怎么样了?
题:关羽没攻下的城市,如今怎么样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漫步曾引孟山人思古幽情的湖北襄阳岘山,如今已是一片文化旅游区。登上岘首亭,极目汉江,山、水、城、林、洲、桥相融,一座融古贯今的城市尽收眼底。
(资料图片)
蓝天白云下的岘首山。杨东 摄
岘山为襄阳城南诸山的总称,其中,岘首山为西晋大将羊祜经常踏游之地。羊祜病逝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进而完成“三国归晋”大业。后人为纪念羊、杜二人,在岘首山建庙立碑。孟浩然等众多文人雅士登临,为此山赋诗扬名。
岘首亭上远眺汉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岘首亭上,环顾四周,远可望刘备“三顾茅庐”的古隆中、关羽水淹七军的古战场,近可观古韵十足的襄阳古城和现代文旅项目唐城景区。不远处,还有气势雄伟的伏羲、孟浩然摩崖石刻雕像……
襄阳,是一座从历史中走来的城市。
打开地图,襄阳地处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古时素有“南船北马”之称。南方人到北方去,在襄阳弃舟上马;北方人到南方去,也要在襄阳下马登舟。坐拥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襄阳自古是商贾云集之所,名士荟萃之处,也是群雄逐鹿之地。
根据襄阳知名学者晋宏忠的研究,襄阳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曾发生过200多次大小不等的战争,他在其著作《襄樊兵事春秋》中就具体介绍了172次战争。
襄阳古城临汉江。杨东 摄
汉江南岸,一座周长7.3公里的古城墙,见证了历史上的金戈铁马。襄阳古城建城史长达2800多年,经历了楚国军事渡口“北津戍”、西汉初年设县筑城、东汉末年扩建、南宋修建砖城、明朝再次扩建定型等多次营建。
襄阳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黄健告诉记者,襄阳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130米至250米宽的护城河,有“最宽的护城河”之誉。墙高且固,壕宽且深,因其易守难攻之势,便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曾率军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正是因为襄阳城的特殊构造,关羽在樊城外取得大捷,攻襄阳最终却无功而返。”
“修筑古城墙,最早的目的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紧邻汉江段的古城墙,又作为保护城内百姓的防洪之用。现如今,它是襄阳人凭吊历史、彰显文化自信的一种载体。”黄健说。
暮色中,登临襄阳城墙。汉江两岸,灯光映照下,南岸的襄阳古城充满古朴典雅的烟火气;江北的樊城,则是高楼林立,划出一道现代都市天际线。
襄阳古城夜景。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一江碧水穿城过”,是这座城市空间形态的真实写照,襄阳长期呈现沿江依河的发展特征,城市格局自古以来便是“南城北市”,是座典型的“双子城”。
改革开放以来,襄阳城市建设的视野更宽、格局更大。从重点突出工业布局,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开发“城市绿心”鱼梁洲,打造东津新区,城市结构不仅有了量的扩张,更有了质的提高,由一江双城的“I”字形到“C”字形,再到实现拥江环洲的“O”字形华丽转身,全新再造了城市空间形态。其背后,书写着襄阳由“水运时代”“码头时代”,经“铁路时代”“新工业时代”,跨越至“高铁时代”“环线时代”“组团发展时代”的城市发展。
今天,以汉江上的鱼梁洲为中心,江南是底蕴深厚的襄城区,江北是商贸繁荣的樊城区、工业强劲的襄州区,江东是创新、现代的东津新区。绵延2800多年的“南城北市、隔江而治”格局变成现在的“一心四城、环绕相望”。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曲中,静静守卫着的古城墙、滔滔不尽的汉江水,渐渐与襄阳的城市面貌浑然融为一体。
融古贯今,这座城市里,有古风古韵的一面,马跃檀溪的典故被作为街市名称沿用,休闲锻炼的襄阳人最爱以古城墙为聚集地,老街上古朴典雅的匾额相映成趣。也有充满动感和现代气息的一面,规划有序的高楼大厦,宽阔整洁的马路,产业园区里车水马龙,生产线上忙中有序……
襄阳古城护城河景观。杨东 摄
“一心四城”城市格局初现轮廓,使襄阳增添了向外辐射和向内吸纳的新动能。2022年,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6万户、同比增长18.8%;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70个、高层次人才1600名,新增在襄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近3万人……一系列数据,展示了今日襄阳的魅力。
人口的体量,往往是一座城市吸引力的体现。眼下,约160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的襄阳已经把目标瞄准2025年190万、2035年300万。
《与诸子登岘山》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后一句,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今的襄阳城,是国家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赋予襄阳“引领、辐射、联结、带动”的重大使命,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记者惠小勇、梁建强、侯文坤)(肖艺九 惠小勇 梁建强 侯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