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市场现状、粮食物流发展规模如何?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合理区间,中国实现谷物供应基本自给,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资料图)

2022年,面对疫情灾情交织叠加、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农资价格高企等多重冲击的严峻形势,我国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

民以食为天,米面油等粮油产品是生活必需品,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市场粮食货源充足,品种丰富。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2-2027年中国粮食物流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粮食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分析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布局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涵盖了粮食生产布局、品种流向确定、购销粮食的摆布、粮食实体运动所必需的装卸存运及加工增值的环节链系统。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由完善配套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高效合理的运作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各环节,将粮食生产、收购、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粮食物流体系是现代粮食物流的首要任务。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由完善配套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高效合理的运作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各环节,将粮食生产、收购、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粮食物流体系是现代粮食物流的首要任务。

铁路、汽车、水运是我国粮食运输的三种主要方式,其中铁路与水运是大宗商品运输的主流途径。而我国铁路粮食运输方式主要有3种:传统包粮运输、散粮运输和粮食集装箱运输。其中,包粮和散粮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运输工具,包粮运输主要由通用敞车和篷车运输,散粮运输主要使用L18型散粮专用车。

由于受到全球粮价持续上涨的激励,2022年全球粮食产量预计会出现较大的增长。不仅如此,相应的畜产品、水产品也会同步增长,食物供应总量相对宽松。如果全球疫情形势得以稳定或有效控制,受疫情影响的种植园、养殖场将会逐渐恢复,那么全球食物产量甚至会出现更大增长。

2022年12月12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长0.5%。至此,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具体来看,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8332千公顷(177498万亩),比2021年增加701千公顷(1052万亩),增长0.6%。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9269千公顷(148903万亩),比2021年减少908千公顷(1362万亩),下降0.9%。

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802公斤/公顷(387公斤/亩),比2021年减少3.3公斤/公顷(0.2公斤/亩),下降0.1%。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379公斤/公顷(425公斤/亩),比2021年增加62.7公斤/公顷(4.2公斤/亩),增长1.0%。

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加368万吨(74亿斤),增长0.5%。其中谷物产量63324万吨(12665亿斤),比2021年增加49万吨(10亿斤)。

粮食节约需要粮食全产业链提升,“六大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除粮食安全面临的多重挑战,在粮食全产业链中,我国粮食产后损耗问题明显,据估算,我国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在700亿斤以上,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为12%。由此可见,为更好落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全产业链需要提升。

全球粮食供应对我国口粮影响微乎其微,但是需要关注饲料玉米与大豆进口情况,防范全球玉米价格波动对国内玉米价格和畜牧养殖产业链价格传导风险,同时要高度关注全球三大大豆主产国的情况,进口大豆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国内大豆-榨油等产业链用豆成本增长等问题。

粮食物流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当前,全球粮食种植生产区域分布不均,粮食主要集中在南美、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等水土资源丰富区域;而粮食需求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东部和非洲等人口密集但土地资源紧缺的区域。

“十四五”时期,要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固底板、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提升五个方面能力:

提升粮食全链条保障能力。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培育全链条经营模式,实施全链条节粮减损,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进“三链协同”,深入实施“五优联动”,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优化升级、有机衔接、提质增效,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提升粮食仓储物流能力。补齐仓储物流设施短板,完善“通道+节点+枢纽”的粮食物流骨干网络,构建现代化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体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确保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跨上1.4万亿斤台阶。

《规划》明确了粮食、油料、棉花、糖料、蔬菜、水果和特色作物等7个主要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定位、重点区域和主要措施。提出到2025年,全国种植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粮食产业方面,《规划》提出,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 5亿亩以上,其中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稳定在8亿亩以上;确保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跨上1.4万亿斤台阶。

当下,“互联网+”趋势下粮食物流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予以保障。只有覆盖面充足、基础设施完备的网络才能对“互联网+”粮食物流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凸显,国家不断增加粮食战略储备,新建粮食储备设施数量不断增加,相应配套的粮食输送系统需求随之增加。现阶段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形成了庞大的粮食商品流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格局。我国已经拥有6万多个粮库、2万多家粮食工业企业,还有60万套稻谷加工机组和4万套面粉加工机组。

目前,中国粮食加工业由粗放向精细加工转型,如新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米糠利用率达60%~70%,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型加工模式向精深加工的“吃干榨净”式加工模式转变。未来随着粮食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由国内局部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全方位竞争,将由单纯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创新能力”的竞争。

粮食物流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粮食物流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粮食物流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未来行业市场投资前景如何?想要了解更多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粮食物流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