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储能正步入“最好的时代”。资本已经蠢蠢欲动,储能被认为是继光伏、电动车之后的下一个万亿赛道,撒下去的资金在各地全面开花。
在电力系统中,电化学储能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在电源侧,电化学储能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根据电力需求的特点、市场价格等因素调节可再生能源电厂出力,减少“弃风、弃光”现象,同时还可以调节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改善电能质量;在电网侧,电化学储能技术的运用可以达到削峰填谷、平衡供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电力调度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的协调优化;在用户侧,电化学储能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降低度电电费和容量电费,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就地消纳的比例,同时提高供电可靠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2-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未来趋势预测报告》分析:
2020-2022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逐年上升,2022年投融资事件数量达43起,达到近年来最高峰。2020-2022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投融资处在战略融资阶段的企业较多,为30家,其次是处在A轮的企业,为18家。从融资方分布的细分领域来看,2020-2022年,新型储能技术的融资事件数量占比最大,占所有融资事件总数量的52%,其次是电池材料,占比为19%。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09.4GW,同比增长9%。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占比首次低于90%,比去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紧随其后,为25.4GW,同比增长67.7%,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90%。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1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2%,同比增长30%。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9.8GW,同比增长25%,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再次下降,下降了3个百分点;市场增量主要来自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3GW,同比增长75%。
从事件数量来看,电化学储能企业纵向整合类兼并动因最显著,例如赣锋锂业协议收购荷兰SPV公司50%股权,以获得Goulamina锂辉石矿的开采许可、南都电源协议收购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17.86%股权,以充分利用与新源动力的协同优势,提升公司总体技术能力。从事项金额来看,电化学储能企业纵向整合类发生的金额更多。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信息显示,与电化学储能产业强相关的新能源产业基金共有12个,分别为广州凯阳新能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白城市创新能源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国创(北京)新能源汽车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除了在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查询到已经备案的新能源产业基金外,“碳中和”相关的环保基金陆续发布,多支百亿级碳中和碳达峰基金设立,多家央企要设立碳中和母基金。
2023年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分析
随着“3060目标”提出,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逐渐增多,对电力系统灵活性要求提高,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举措推进储能技术研发。2020年12月美国能源部发布《储能大挑战路线图》,提出将在储能技术开发、储能制造和供应链、储能技术转化、政策与评估、劳动力开发五大重点领域开展行动,实现到2030年满足美国市场需求并达到全球储能领域领导地位。欧盟委员会发布了“2030电池创新路线图”系统提出了未来储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储能技术发展不均衡,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尤其是在电解液、离子交换膜等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缺乏国家级的上层规划和指导,影响了储能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中国的储能发展还是以政策驱动为主。在政策支持逐步明朗的背景下,随着产业稳定预期的基本形成,光伏企业、分布式能源企业、电力设备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电动汽车企业等纷纷进入,开始加大力度布局,开拓储能市场,进一步探索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模式。
“3060目标”下,未来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规模将不断增长。一方面,制定储能发展中长期规划,匹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相关行业和领域的规划,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等,形成完整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线图。另一方面,制定储能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储能电站的技术标准和设计、建设、运行监测和安全管理标准等,并适时配套建立储能装置的回收管理机制。
想要了解更多电化学储能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阅《2022-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未来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