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是在驾驶中与驾驶员和乘客接触最久的汽车内饰部件。自1885年世界第一辆汽车诞生至今,汽车座椅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汽车座椅也从简单的部件发展为提供舒适性,安全性,实用性的工具。
汽车座椅是坐车时乘坐的座椅。汽车座椅按形状可分为分开式座椅、长座椅;按功能可分为固定式、可卸式、调节式;按乘座人数可分为单人、双人、多人椅。根据座椅的使用性能,从最早的固定式座椅,一直发展到多功能的动力调节座椅,有气垫座椅、电动座椅、立体音响座椅、精神恢复座椅,直到电子调节座椅。按材质分为真皮座椅和绒布座椅等。
中国汽车座椅零部件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资料图片)
随着中国日渐崛起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国内座椅供应商的市场也得到了拓展,这使得它们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与此同时,在质量和精密程度上已有所进步的中国供应商还可以以较低成本扩大规模、收购表现不佳的公司、从而进一步改善自身技术。
数据显示,全球第一大汽车座椅厂商安道拓约占国内市场40.7%的份额。其他全球著名的汽车座椅企业如佛吉亚、李尔、丰田纺织等也逐步占据了我国汽车座椅总成的大部分市场。我国汽车座椅行业已初步形成垄断竞争局面。
新能源汽车带动汽车市场回暖,按照乘用车座椅总成单车价值量4000元测算,2020-2021年中国乘用车座椅市场规模约为800-850亿元,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发展,汽车座椅产业整体有望粮价齐升。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国内外汽车座椅零部件行业发展分析及深度调研报告》分析:
我国汽车座椅自主品牌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座椅框架多采用钢制结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异常激烈。另外,我国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的配套关系也亟待调整。
简单来说,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存在三种配套关系模式:即欧美模式、日韩模式和中国模式。在欧美模式中,零部件跨国公司数量多,综合实力雄厚,虽然具有较强独立性,但和整车公司保持着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日韩模式中,零部件企业几乎没有独立性,和单一的整车公司保持唇齿相依的关系。这两种模式虽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零部件和整车企业之间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在所谓的中国模式中,整车和零部件的配套关系不稳定,双方常常处于博弈状态,尚未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零部件企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汽车座椅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江森自控的安道拓(Adient)、李尔(Lear)、丰田纺织、佛吉亚(Faurecia)等前10大座椅生产商所占据。其中Adient是全球最大汽车座椅生产商,其主要通过与车企设立合资厂等方式与整车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客户分布广泛,几乎所有车厂都是其客户;Lear的客户则集中在福特、通用、宝马、FCA四大客户上,市场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总体来看,汽车座椅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
当前中国汽车座椅行业与国际厂家相比,行业集中度有待提高。在产品方面,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座椅行业起步晚,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座椅厂商在汽车座椅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约为 20%,产品成熟度低,产品主要供应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主机厂,大部分公司处于低端产品和普通产品市场的竞争,高端座椅产品由合营企业供应。
此外,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座椅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中国本土汽车座椅品牌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自主品牌汽车座椅总成厂商的潜在配套市场空间将至少在300亿元以上,若国产替代趋势加快则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培育出巨头级的自主厂商品牌。
从格局来看,过去座椅行业集中 度高,且以外资为主,而新能源浪潮下,造车新势力(包括国内外,和传统车企相对应), 则是带给了行业供应链体系的新一次洗牌机会,国内座椅供应商沉淀多年,面临破局的 机遇,空间广阔。
汽车座椅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座椅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中国本土汽车座椅品牌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自主品牌汽车座椅总成厂商的潜在配套市场空间将至少在300亿元以上,若国产替代趋势加快则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培育出巨头级的自主厂商品牌。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未来汽车座椅将向更安全、更舒适、智能化、轻量化的趋势发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正重塑汽车行业格局。面对汽车行业的变革,汽车座椅制造商通过合作,自主研发等方式纷纷加码智能化布局。
未来智能座椅不仅能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体验,还能通过AI学习“读懂”乘客意图,无需任何主动操作就能实现自动调节控制。通过传感器与座椅融合,座椅控制方式也将从传统的按键方式,发展为APP控制,手势控制,意图感知控制等。
想要了解更多汽车座椅零部件行业详情,请查阅《2022-2027年国内外汽车座椅零部件行业发展分析及深度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