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摘要

金属纳米团簇化身新型光波导材料。安徽大学先进材料原子工程研究中心陈爽、朱满洲团队设计并合成了具有橙色和红色发光的金属纳米团簇,两种金属纳米团簇的晶体都表现出优异的光波导性能,为有源波导和极化材料家族提供了新成员。金属纳米团簇的分子内相互作用抑制了非辐射跃迁,使得它们有更强的光致发光。金属纳米团簇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了晶体堆积致密、结晶度高和表面光滑,有效地减少了散射引起的损耗。金属纳米团簇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能够避免光在传播过程中的重吸收。这种材料在未来信息储存、集成光学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新方法成功将超透镜成像分辨率提高一个量级。香港大学张霜、张翔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团队、John Pendry 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借助多频率组合的复频波方法激发来获得虚拟增益,进而抵消光学体系的本征损耗,获得更高质量的超透镜成像分辨率。该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系统和几何形状进行定制化应用,为提高多频段光学性能、设计高密度集成光子芯片等方向提供了一条潜在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中国专家研发针对国人肝癌预测模型。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沈锋团队研发创建了肝癌诊断模型(ASAP),用于个体化评估慢性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风险。该模型基于国内十余家三甲医院的近3000 例病例数据构建。该团队利用大数据筛选甄别出年龄(Age)、性别(Sex)、临床血液指标中的甲胎蛋白(AFP)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四个指标,以实现精准评估病人罹患肝癌的概率。目前,该诊断模型已在全中国数十家三甲医院中免费推广使用,超30 万名患者因此受益。

研究揭示Half-Heuslar 合金YPtBi 的非常规超导电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周睿、周艺舟,并与物理所王文洪团队、上海科技大学郭艳峰团队合作,在高质量YPtBi 单晶样品上开展了核磁共振(NMR)实验。实验克服了弱场下核磁共振测量信号小的困难,使用极低温与极低频NMR 技术,借助195Pt 核对YPtBi 的正常态和超导态性质开展了全面研究。Half-Heuslar 合金超导材料为研究非常规超导、拓扑能带结构和电子关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平台,值得对这一类材料中的超导电性做更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s Review Letters》期刊。

天津工生所在人工转化二氧化碳合成己糖方面获进展。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功能糖与天然活性物质研究团队基于碳素缩合、异构、脱磷等酶促反应,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化学-酶级联转化二氧化碳合成己糖人工合成途径,通过酶分子改造技术提升了天然酶活性、底物特异性等催化性能,构建了碳一—碳三—碳六三个功能模块,体外实现了精准控制合成不同结构与功能的己糖,该途径转化率高于传统植物光合作用。同时,产物浓度和碳—糖转化速率高于已公开报道的化学法合成糖、电化学—酵母发酵耦联法合成糖等人工制糖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Bulletin》期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