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讨论热度的逐渐下降,曾经在社交媒体形成刷屏之势的淄博烧烤,已经逐渐淡出互联网舆论场。但是,这个暑期,关于城市品牌宣传的竞争和比拼,却从未停止:

贵州榕江倾力打造的“村BA”和“村超”,让这座黔东南小城为人们带来无数快乐因子;山东济南近期推出“登场了!泉城文艺厅”平台,目标是积极发挥文艺优势和资源,打造“网红城市”;河北石家庄则高调宣布广泛开展群众性、公益性、常态化的惠民演出活动,全面打造中国“摇滚之城”。

不管是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还是人气爆棚的演出活动,指向的都是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城市可以通过赋予文化品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建立鲜明的特色、定位,最终形成强烈的吸引力。这也正是当下各大城市之间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原因。


(资料图)

当然,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背后,一些城市的IP焦虑同样清晰可见。

这边,西安因为暑期档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又火了——据统计,单单是七月份,外省来西安的酒店和民宿订单量同比就增长339%,省外游客的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8倍。

那边,洛阳就“急了”。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发布声明,称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部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要求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制片方、导演、编剧等发表纠错、致歉声明。且不论学术上的争议,这一纸声明确实反映了一种微妙的心理:对城市的辉煌历史极为自豪,对城市的品牌宣传又极为渴望。

在这场城市文化的比拼中,没有谁甘愿落后。

最近,传统文化大省河南也接连推出两个大动作。8月21日,郑州大学举行聘任仪式,聘任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为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这当然不只是为了建设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内一流艺术院校,更是为了充分发挥河南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

同一天,河南卫视推出《2023七夕奇妙游》,又引发一波热议。从《唐宫夜宴》到主打传统文化特色的《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屡次出圈。此番再度“奇妙游”,不仅创新了“网剧+网综”的编排模式,还让晚会更加“电影化”,让故事更加主题突出。如此用心良苦,当然也是为了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品牌的竞争。

确实,当我们谈论一座城市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它的城市文化。其影响力既有向内的凝聚作用,也有对外的辐射作用。因此,关于城市文化IP的竞争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或许只会越来越白热化。至于谁能脱颖而出,仍有待持续的观察。

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对城市文化IP的理解不应该被窄化,各大城市也不应该用错了力气——把文化IP的塑造过于简单地理解为哪个景区最值得一游,哪个历史遗迹最适合打卡,哪个城市的美食最好吃。

英国学者西蒙·安浩特在《竞争性身份认同:国家、城市与地区品牌创新管理》一书中,对资源的新、旧、有趣、枯燥四项指标进行不同的组合,提出了“最无竞争力”“较无竞争力”“较有竞争力”“最有竞争力”四类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资源类型。旧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传统资源以及其他已经形成的、相对静态的资源类型;新资源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创造的新的理念政策、建设成就、技术进步。

按照作者的说法,旧资源很重要,但新资源也很重要。因为,既有的资源通过新技术的创新呈现,才能催生出新兴的重要公共资源,比如一些变身为“网红打卡地”的历史文化建筑。换言之,一座城市的自然遗产、历史遗迹可以吸引游客的到来,但城市空间的变迁、城市面貌的焕新和城市管理的水平,或许才是能否留住游客的关键。

比如,这个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同样是城市之间文化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热度背后,是不少游客和观众一票难求、排成长龙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不少城市的知名博物馆推出延长开馆时间或“周一不闭馆”的政策。这些举措也意味着更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意味着管理方式和思路的调整。对温度已经升起来的博物馆热,如何保温、加温,同样会考验每座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水平。

总而言之,文化IP的竞争,事实上也是各大城市之间软实力的比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文化IP还是其他热点,对一座城市的宣传都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根本的问题仍在于一座城市在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实际感受和体验。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