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
2、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
3、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
(相关资料图)
4、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
5、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
6、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7、”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8、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
9、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
10、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
11、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
12、”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颗颗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13、”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
14、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
15、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
16、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17、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18、原文: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
19、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20、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21、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22、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23、孔子曰:“欲速则不达。
24、”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25、”此之谓也。
26、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
27、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
28、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29、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30、”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1、”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32、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33、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
34、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35、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36、扩展资料:学贵有恒出自《论语》。
37、《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38、《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39、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40、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41、”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42、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43、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44、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45、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46、“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4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贵有恒。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