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回望悠悠历史长河,千万英雄儿女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


(资料图片)

今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如今更是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家国安宁、山河无恙。老兵们一段段历久弥新的爱情故事,滋养家庭和睦、孝老敬亲的优良家风。在老兵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怎样的爱情?

四川新闻网特别策划【老兵定格“不老爱情”】系列报道,跟着四川新闻网记者一起见证老兵们的美好爱情故事,以爱之名,致敬老兵。

02:56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8月22日讯(记者 谢川霞 摄影报道)“在我的生活中几乎没什么负面情绪。”初次见抗美援朝老兵、原某部文工队队员张毅时,时常挂在她脸上的笑容,是对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印象最深刻的标记,她精神矍铄、谈吐儒雅,面上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张毅和老伴张元直

73年前,16岁的张毅刚走出校门便参了军。先在军大学习,后分配到某部文工队。根据组织安排,张毅和战友们前往大竹军分区集结,经过层层选拔,文工队200多人,最后选出30人赴朝鲜。1952年,他们随部队过了鸭绿江,进入到朝鲜,成为一位“为兵服务的文艺兵”,在鸭绿江畔谱写了一曲芳华乐章。

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工作队既是宣传队、服务队,也是战斗队。入朝后,张毅经常需要冲过敌人的封锁线,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坑道里演出。“真的太紧张了,炮火连天,轰炸机在天上盘旋,子弹在头顶穿梭。有时候从一个坑道跑到另一个坑道,脸上的汗水蒸发后,都变成白面了。”在前线坑道里,沈军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战斗,用打快板、唱曲艺歌颂好人好事,鼓舞志愿军士气,“有时前线的坑道十分狭窄,我们就跪在坑道边上演出。”

“这段峥嵘岁月,让我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让我学会了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面生活,抵抗负面情绪。“正是张毅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深深地吸引了她的爱人张元直。1955年,张毅被分配至重庆一制材厂工作,便引起了同在制材厂的张元直的目光。能歌善舞的张毅也十分具有运动细胞,加入了厂里的篮球队,和”热爱打篮球,十分活跃“的张元直成了”球友“。

一来二去,逐渐熟知。“厂里逢年过节组织的联谊晚会,也让我们逐渐熟起来。”1956年,张毅和张元直完婚,张毅说:”我们就是很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没有什么浪漫的恋爱故事。“至今,结婚67年,我们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除开出差,就没有分开过,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几乎不吵架。”

“架有什么吵的,没有吵头”,采访到这时,言语一直特别少的张元直哈哈一笑,他说老伴儿虽然有时候脾气稍微“燥一点”,但是“还是可以”“还是可以”,他用两遍这样简单的话来表达对老伴儿的爱。

张毅(左二)和文工队战友们的合影(记者翻拍)

“在我的生活中,我感觉我的家庭成员很少有负面情绪,心情愉快了,就能为家庭和睦、友爱打下基础。”张毅育有一儿一女,如今四世同堂,“我的家人全部都很快乐幸福,他们各自成家,每个小家庭都相敬如宾、互助友爱,每一代的孩子都很孝顺。”

几天前,张元直由于头晕生病住院,张毅一个电话就呼来了没和他们住在一起的女儿。到医院后得知要住院,张毅的孙子便主动推掉手中的工作,在医院照顾了张元直八天八夜。“就算是半夜,只要他爷爷稍微有一点动静,他就会马上起来,同病房的病友有好多都羡慕得不得了。“张毅回忆。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元直出院后,他的两个曾孙,一个10岁、一个6岁,接过他们的爸爸的“接力棒”,主动照顾起曾爷爷张元直,“只要一看到他们曾爷爷要起床,一个帮忙穿拖鞋,一个递拐杖,然后一人扶一边搀扶着。”张毅的眼里充满欣慰。

家风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融化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之中。张毅身上所展现出的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弥新,潜移默化影响着后代,不断激励子孙后代坚毅乐观、积极向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