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黄河乡,落日余晖洒遍高原草场。崎岖不平的乡村道路旁,三只藏羚羊低着头、慢悠悠地啃着草,两只藏野狐在不远处悠然踱步,一幅生态画卷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徐徐铺展开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22日傍晚,漫步在黄河乡草场的藏羚羊和藏野驴。中工网记者 赵崇富摄

落日即将沉下远方的山岭,趁着最后的暮色,记者一行人于野外匆匆取景。高原冷寂,清脆的鸟鸣不时划过寂静的原野。行走在草场上,中工网记者发现青葱的植被下,有些地方被刨了小小的洞穴。顺着记者手指的方向,黄河乡生态管护员加羊多杰解释道,这些是被鼠兔抛弃的旧洞。“这个洞是新打的。”加羊多杰指着另一个小洞穴,洞口处厚厚的松土上有不少鼠兔脚印。

据他介绍,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黑土滩的治理中,为了不让过量繁殖的鼠兔破坏植被,会在鼠兔集中的地方建鸟窝,吸引鼠兔的天敌——大鵟过来安窝,以生物链的平衡原理来抑制鼠兔之患。

图为黄河乡落日。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摄

暮色渐浓,湿地中的湖泊群明亮如镜,恍如繁星坠落人间。“光湖”边缘,成群的暗影有规律地分布,那是停泊休憩的鸟类。黄河乡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黄河源园区,分布着沼泽湿地,有不少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当天早些时候,记者一行人从玛多县城驱车前往黄河乡途中,就见到不少野鸟不时成群结队翱翔于草场之上。停留观看藏野驴时,中工网记者问起湖中水鸟的名字,加羊多杰根据经验判断“其中有斑头雁、红鸭和大雁”。

图为落日余晖下的黄河源园区湿地。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主题,不仅体现在大自然生灵宁静安逸的画面中,也蕴藏在一线生态管护员和宣讲员的讲述里——

黄河乡平均海拔4300米左右,每年有11个月的供暖期,最冷能达到零下30摄氏度。12月至次年2月是雪灾频发期,每当雪灾发生时,黄河乡的生态管护员会开着皮卡车,穿过厚厚的积雪,给藏野驴等野生动物送粮草。粮草洒在路旁的积雪上,藏野驴就会从远处赶来进食。三四年之后,即使是到了夏天,藏野驴看到那辆皮卡车经过时,都会自动凑过来。“藏野驴是很聪明的,它们能辨认出那辆皮卡车。”加羊多杰说,由于这边的野生动物被保护得非常好,所以它们大多不怕人,有人经过时也不慌不忙。

黄河乡附近草场中的藏野驴。中工网记者 赵崇富摄

“我第一次听到雪豹的叫声,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因为我们觉得雪豹的叫声应该像狮子等野兽一样怒吼,但它就真的跟猫叫一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展陈列中心编辑景淑媛在接受采访时,绘声绘色地讲述曾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无人区拍摄雪景时偶遇雪豹的经历。后来,为了拍到雪豹的画面,她曾和同事们在没有信号的无人区,冒着大雪蹲守了两个多小时。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雪豹之乡”昂赛乡内,长期生活于此的农牧民对雪豹的生活习性极为熟悉,知道它们何时会出现在何地,后来发展成生态旅游,游客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入住当地农牧民家,在农牧民的带领下合理观看雪豹。这种做法,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可以让游客观赏到稀有的野生动物,也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收入。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线职工是这么说的——

景淑媛说,并不是关起门来把生态保护好就完了。端上绿色饭碗,吃上生态饭,既能把当地保护好,又能让农牧民踏踏实实留在长久以来生活的家园,把文化传承下去,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这是未来探索的路。

加羊多杰说,通过我们的保护,达到生态与人的和谐,两者能够共同生存。“我们要靠生态,也要靠野生动物”,在日常工作中,例如巡查时遇到野生动物,要像家人一样关心爱护它们。

黄河乡附近的鸟类在湖泊上空翱翔。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摄

高山草场上,藏野驴分散于不远处,低头吃草,安然自在;

沼泽湿地中,水鸟悠然栖息,偶尔群起而飞之,划过青葱的原野;

蓝天白云下,雄鹰抑或秃鹫翱翔青空,雄壮而从容……

从玛多县城到黄河乡短短几个小时的行程中,中工网记者目之所及皆是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阐释。

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赵崇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