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新能源车“充电预期”也应稳住

距离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仅过了月余,就有媒体爆出郑州、上海、青岛、重庆等多地充电桩涨价,引发不少关注。

据报道,上述地区多个品牌充电桩涨价,涨幅从一成、三成到一倍不等,有的闲时充电价格也上涨近八成,让一些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直呼“吃不消”。具体是受哪些因素影响?是个案还是普遍情况?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截至目前,尚未有相关方给予正面清晰的回应。据业内人士分析,或与充电站用电划归工业用电、运营成本提高、近期供电压力等因素有关,这都有待及时公开回应。

现实中,商用充电桩充电费用由电价、服务费两部分组成。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用电高峰期到来、运营成本增加以及充电服务市场供需关系变化,服务费上涨符合市场规律,再加上公共充电桩的电价普遍比家用充电贵得多,因此,并不是说一味低价就是合理的、健康的。与此同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是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目标,这其中价格不可能一成不变,有所波动是难以避免的。

然而,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促进新能源车市场的健康发展来看,相对稳定的“充电预期”至关重要。充电桩市场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相辅相成,“坐地起价”难免会给部分消费者造成一种“开电车不省钱了”“集体收割用户”的印象,不利于当前消费热情和理性预期的保持,进而可能对持续增长的新能源车市场和加快推进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建充电桩144.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35.1万台,整体而言,新能源汽车补能便利性进一步提高,有助于逐步缓解“里程焦虑”。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良好发展势头,应在建立更加透明化、市场化的充电定价机制方面有所作为,以合理的价格信号释放更加积极的信号。根据需求第二定律,短期内价格波动会对网约车、出租车司机带来困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竞争的充分和机制的完善,会从整体上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从而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这也必然需要不断的观察和探索。

从落实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到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对充电基础设施场地租金实行阶段性减免,再到鼓励地方建立与服务质量挂钩的运营补贴标准,近年来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为实现新能源车“充电自由”带来利好,显著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对于市场监管部门来说,除了有必要摸清楚价格上涨的原因之外,还要对电价上涨势头保持密切关注,必要时通过制定指导价、上限标准等方式加以规范和调整,不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的关键时期掉链子。(陆夷)

推荐内容